5月12日,成王石和万科品牌形象“拐点”


 

5月12日,成王石和万科品牌形象“拐点”
/罗乾波 | 乾波慧达品牌营销顾问机构
 
大嘴失语:5月12日成品牌形象“拐点”
 
去年汶川地震中,大嘴王石一时失语,令全国人民之心痛上加痛,不亚于在很多人的心里又引发一场大地震。地震三天后的5月15日,王石在自己博客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此语一出,全国哗然,全国人民短时间积聚起的悲痛情绪一下子就找到了宣泄口,王石同学也为此事郁闷了好多天和可能也度过了不少个“泪湿枕头”的难眠之夜吧。
 
后来,虽然王石做了很多补救工作,在向网民们道歉之后也“表露”了自己的心迹,“我虽然快60多岁了,但对于大事情的处理,还是显得很青涩”;可依然未能走出公众鞭挞的舆论包围圈,“捐款门”刚去,“降价门”、股票暴跌等又频频来袭,2008年,可能成为王石最不想过的日子了。王石曾提出著名的房地产“拐点论”,笔者认为,一度以健康、诚信等正面形象面世的王石和万科,在这些事件后非常有可能使“捐款门”成为其个人及公司形象的“拐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一个号称最具社会责任感的男人和一家常把企业公民责任挂在嘴边的行业领袖型企业,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参照?
 
5月12日,为汶川悲痛,也为王石和万科悲痛!
 
品牌缩水:营销“近视”病症初显
 
有道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影响也越大。一句未经大脑的话,在特殊的社会情景下,在国人的内心中制造起一场“责任感与价值观”的巨大海啸。万科在王石失语后的补救工作,也有很多问题遭人质疑,如5月20日,在万科发布“将在3-5年内,投入1亿元,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这一公告后,就有人提出批评,“在王石的带领下,万科的行动在深入,但更像市场争夺战,而不是纯粹的善举”。
 
一语成灾,王石和万科曾经高大伟岸的身影,近两来在连串危机中屡屡成为很多人诟病的对象之一,两者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也是大打折扣,有点令人扼腕叹息。
 
乾波慧达品牌营销顾问机构分析,上述事件昭示出万科品牌已出现以下两点营销“近视症”:
 
一、忽视营销环境的巨大变化。虽然万科在国内的营销是首屈一指的,也养了一堆人才在研究产品和消费者,但可能是太过“规范和专业”而束缚了思维的灵动和变通性,即只在比较狭窄的视野里来审视企业的营销工作,王石说出以上的那些话,除去他的个性和动机不讲,我们很清楚地可以判断出他的专业太“专”了,缺乏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等的敏感性,也就是说他的思维对于巨变的环境也显得有点落伍了。笔者也认为,以前是“智商独霸天下”的时代,而如今,大家都很聪明,“情商”这一“软实力”可能变得更加重要了。王石的话表示出他的智商尚可,情商已在衰落。而且,国内外和王石自己众多的事件都已明确告诉我们,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强势崛起和消费者意识的不断勃兴,对现代企业品牌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前可能需要几天才能了解的信息,现在可能就在三五秒钟内传遍天下,同时,在阅读有关你企业的新闻的数以亿计的网民中,可能就有很多是正打算买你房子的准客户,被负面信息包围的客户又有多少敢在你的项目上最终落订?有趣的事,万科有无数人和王石一起天天在研究消费者,可为什么又漠视这些变化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万人仰视的温水里呆得过久过舒服,已经失去了对市场巨大变化应有的警醒和敏感。
 
二、品牌管理有缺失。大家都知道,企业领袖也是企业品牌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企业品牌的中心代言人的企业掌门人,其个人的言行也是需要仔细研究和推敲的。因为一个人一旦成为某家公司的老板尤其是知名公司的老大,他就会成为众多媒介和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我们的王石同学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人,平时讲话和做事自有其一贯的作风和特色,然而,言多必失是古人的训诫,何况有些是比较生活化和基本没有怎么思考的话语,在其一贯的作风下,必然要给自己的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带来或小或大的损伤。对“捐款门”事件,王石自己后来都承认有点玩大了。由此看来,万科在品牌管理的过程中,多少也有点误区,即只管在产业领域内埋头拉车,而抬头看路的时候并不多,要不怎么会在以“规范和专业”著称的万科内,对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形象和品牌都注意和规范得不够呢?王石之于万科,是唇齿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万科你得好好管一下王石了,免得哪天又给你捅篓子。
 
5月12日,一个举国哀痛的日子,因为无数同胞璀璨的生命之花曾经瞬间黯然凋谢,也因为王石和万科,我们的心情更加悲凉。
 
然而,活着的人需要更加坚强和毅勇奋进才可告慰那些先去的人们,希望万科能和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