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华夏时报关于中华联合“梦断战投引进”的新闻应该不算是什么新闻了。试想又有哪家公司会花费数十亿美元去填补中华联合在短短数年内挖出的大窟窿呢。在金融危机的今天,这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了。回过头来看一看挖窟窿的过程,很多业内人士或许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感慨。由此引发的则是要地盘还是要效益的讨论。
地盘我所欲也,效益亦我所欲也。智者,舍地盘而取效益,上上之策。庸者,舍效益而取地盘,下下之择。如果说数年前大家在开垦保险业的“处女地”的时候采取攻城略地、扩大市场份额的战略还有一定的道理,在“处女地”不在,“精耕细作”逐渐成为发展大趋势的今天,以价格战换取地盘则大大地不智了。
道理非常简单,但取舍却非常困难。为何?这恐怕和站在保险经营管理者背后的董事会的定位密切相关。如果董事会的目光短浅,或者只想通过保险来快速地“圈钱”,经营管理者也就只能“剜到篮子里就是菜”了。再者,对于某些保险公司,如果经营管理者的目的是通过圈地换取一定的政治资本,粗放经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后果,那恐怕是下一任或下下任管理者的事情了。毕竟,保险是今年收钱,明后年才还钱的买卖。 今年收的钱,是现任管理者的业绩,而明后年还的钱,则是后来者的责任。
放眼中国当今的保险业,既有不少“近视”的董事会视保险为易于攫取的“金矿”,放任或者指使一线的经营管理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多剜些菜到篮子里,也有捞取政治资本的一线管理者视今日地盘的扩大为明日晋升的资本。然而,无情的市场有着自己的规律,它不会因某些市场主体的好恶和取舍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轨迹。今日以血本拼来的巨额收入,明日将以超额的赔付体现出来。一些中小企业高达百分之一百多,甚至二三百的综合赔付率就是鲜活的例证。本欲尽快捞取资金,谁成想欲速不达,反而被市场“套”了进去。
反观那些稳健经营的耐得住寂寞的主体,最终会在竞争中赢得市场的尊重。很多外资保险公司往往是稳健经营的楷模。友邦保险秉承“财务稳健,信守一生”的理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美亚保险宁可不要到口的“鸭子”,也要保证业务的质量和承保利润。尽管今天这些外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有限,尽管其业务增长在当前“稳步”衰退,但假以时日,市场的最终选择将可能是这些公司。
地盘我所欲也,效益亦我所欲也, 两者是否可以兼得呢?短期内,看似不太可能。毕竟,这是一个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价格是保险双方都尤其看重的因素。但近两年的保险业实践表明,很多保险公司,甚至是在第一梯队竞争的内资保险主体已经逐渐把业务质量视为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线, 重效益甚于重地盘的理念渐渐占据上风。人保财险近一年多的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从长远的观点看,两者兼得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毕竟低廉的价格换来的是高企不下的赔付率,低廉的价格换不来高质量的服务和承诺,但前提是相关保险主体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当前地盘遭蚕食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