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教育投资、不断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一个国家教育投资的数量和比例,受该国经济、政治、人口、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教育投资增长比例是否合理,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般认为: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应不断上升;第二,教育投资增长率应高于经济的增长率,即教育投资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第三,当经济达到较高水平时,教育投资的比例趋于稳定。
我国人口众多,文盲率高,教育规模大,办学条件差;经济困难,教育欠账多。面对这种状况,如何确定我国的教育投资比重,如何筹措教育经费,如何提高投资的利用效果,如何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中国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新教育投资体制,既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同时对于实施全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切实保证教育投资优先的原则。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靠科学技术,要靠人才。然而,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各项事业都要发展,经济发展又需要较多的投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从建设的布局和投资的结构上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所需的人才,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增值,经济繁荣。这样做,肯定会暂时影响其它事业的投资,但是从全局考虑我国整体发展的战略必须这样做。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有关指示。邓小平同志1989年总结我国十年来搞四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曾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的不够,教育发展不够。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上述指示中,他提出三方面的教训,其中后两条教训主要是说对教育科学文化投资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牢牢记取这方面的教训,千万百计要解决教育增加投入的问题。
现阶段对教育实行高投入的原则。面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只有实行高投入,还清欠账,并使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才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