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一个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去年的这一天,那场惨烈的大地震夺去了几万人的性命,将大片的城镇与村庄夷为平地,让无数的人们遭受了失去亲人、家园毁灭的无尽灾难。今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华人再次为5.12地震中死难的无辜同胞致哀之时,央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心连心”震区慰问团又亲赴灾区,演绎了一出盛况空前歌舞升平。于是,“ 灾难,是一种财富,更体现出一种精神!”便成为了最为响亮的声音。而众多文者也纷纷提笔,写下了《多难才能兴邦》、《灾难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灾难是一种生存方式》、《“5.12”中国精神崛起》等等之类的文章。更有甚者,某经济学家居然发表文章称,包括震灾在内的许多灾难,比如战争等,都会提高有效需求,并由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设若说,此次的四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畏精神,这点我是承认的。因为它不仅凝聚了十三亿颗跳动的心,也沸腾了中华民族的魂。但设若说 “灾难就是财富”,我总觉得有些别扭。难道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局面是要用至少68712人中遇难、17921人失踪来换取的吗?而假如一个地方受破坏有助经济增长,那些长年受内战困扰的非洲国家岂不是就早已超英赶美了吗? ——“灾难是财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一种缺乏人性的叫喊。几万同胞的生命在瞬间没了,这是什么样的财富?
对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灾民同胞,对于亿万沉浸在悲恸中的中国人来说,眼泪和心痛或许都会被时间抹去,但挥之不去的却是受震的心灵。灾难使我们失去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那么多的健康人成了残疾队伍中的一员,几千亿元之巨的经济损失所换来的难道就是“塞翁失马,必然有福”的自慰与荒谬?
从精神方面来讲,最能滋润着灾区人民干渴心田的,除了家园重建外还有什么?当“其他一些政府和社会建筑没有倒塌的情况下而学校却倒塌了”的问题只得到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发觉是人为因素使这个建筑物在灾害过程中损坏,使人遭受伤亡”这个无关痛痒的回答时,我们如何告慰5335名遇难的学生?如何抚平灾区人民内心的创伤?去年《南方周末》曾报道说:在5月3,4号的时候,有些村民就看到了地震的征兆,打电话给地震局咨询,地震局的官员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谣言,还主动避谣。但到及今为止也没有见到哪个官员被问责,难道这就是张爱玲所说的“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在脏与乱与忧伤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
从经济方面来讲,人类的每一次灾难,无论大小,都会对财富或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不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设若“地震非但不是灾害反而还是经济财富”观点成立的话,那岂不是说一个国家要想创造更多财富,不需要处心积虑筹划发展路径,也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体制,只需要找几个“合适”的城镇,疏散全部人口,然后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其夷为平地,就可以找到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了吗?——如此违背科学道理的“灾难是财富”论者是不是应该把头塞进裤裆里永世不再见人?
诚然,过去的一年是令人铭心刻骨的一年: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灾区救援;共和国的总理在灾区情况不明的时刻,就乘坐直升机亲临一线指挥抢险;为尽快探明灾情,15个空降兵勇士冒死在5000米的高空断然实施空降;灾区学校的校长、老师奋不顾身地将生死置之度外,忘我地呵护着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南京的民营企业家、毅然息影投身慈善救灾的著名明星、淳朴的天津郊区的农民兄弟……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自愿者,从祖国的各个角落全速向四川灾区挺进。那的确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许多。但是,这些并不能够成为“灾难是财富”的注解。在孤儿面前,家长已没有娇纵子女的“义务”;在受伤截肢的伤者面前,一些人已没有讨论汽车是否高档的资格;在坍塌的房舍面前,不少人已没有抱怨住房太小的理由……面对此情此景,“灾难是财富”何以成立?
正所谓凡事过犹不及,“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论”。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我们不必把假的说成真的,也不必把坏的说成好的,敢于正视现实,以关心人民疾苦为己任,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李吉明2009年5月13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