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亡
——由周国平老师的文章兴起的想法
无意中,在《历史-哲学》栏目里,看到了周老师的名字。迅即点入主页。最先吸引我的,居然就是这篇关于死亡的话题。
兴许,死亡综归是人类有意识以来最亘古不变的话题了罢。正因如此,其才会具有背景深厚的哲学意义呢。
兴许是生活经历及性格使然,我年少开始,便开始有了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探求与责问。当然,我也曾想到过死亡。对于死亡的想像,我的脑海中出现的,应是自己或若坠失于一无边的深渊(黑洞),只感觉耳边忽忽地有风刮过(坠落、行进中所至吧),身边则是一篇黑乎乎的,迎向而至、又舜然掠过。那一刹那,我是身不由己的,却并无任何的焦虑与恐惧,只丝毫间有些对于尘世间的牵挂与眷恋?
每当那时,我便会重复着这样一个年头:这一去,可就是永久的销毁啊,是再也不能回复的消失啊,可不是如睡着一般还能回归到这个尘世的呀!这样的念想,便都省出一丝恐惧与不甘。
我
穿行在
黑暗的深邃
只有
孤寂做伴
惟有
单独相随
干堀的灵魂
在意识的封闭中沉沦
衰弱的动脉
在干膈的泥淖里枯萎
人格的坟墓
早已经在
遥远的天际上
杂草丛生
生命的十字架啊
在浑浊的泥浆里
沉睡
远处的地平线
因为黑色的侵扰
已在昏黑的夜幕下
沉降
两边的隧壁
被无尽的压力所牵制
正朝着我身体的左右
收缩压迫
我于是
只好一直地穿行
片刻都不能停歇
我于是
惟有在心灵之外
告戒自己不可后退
我跑着,
在狭窄而虚无的空间里
漂浮
我穿行着
在黑暗而飘渺的天际间
穿行
没有人给我奔跑的支点
没有人替我作狂放的接力
我只是靠着本能的节奏
把握着自己蹩脚的舞步
我只能用落寞的心灵
感应着路程的朝向
……
当然,我这个“诗句”,似还隐含着其它的一些念想。但是,这些词句,却也是每当我想到死亡这个话题时所会冲出脑海的情景和印痕了罢。
如今对我这等普通之人,唯一对于死亡的拒绝,应是来自于对于尘世亲人的眷恋了;除其,还会有任何为我们所牵挂的事物不成?
人如果真想活得“长远”一些,有一个办法是最好的,就是多少留下一点思想的痕迹,好让你的灵魂,依然可以围绕着这个原本已让你不胜其烦的世俗空间,施加着由于你留下的痕迹而可能产生的变异。
经历过这么多的事事非非、嬉笑怒骂,再来面对死亡这个原本会显得沉重的话题,我却会滋生出一丝苦涩的甜蜜来。也许是处于对死亡的早有所“准备”?也许是或因为死亡可以摆脱掉尘世间的无数承担?也许是因为死亡对于我们活着的(至少尚健康活着的人)还有着一种遥远的侥幸?——但是,站立在哲学(虽我尚没有资格这样)的立场上,死亡的话题综归是一种值得人类永久追索的永恒与经典哪……
感于200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