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受指派到有关的市县检查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止传染病工作。因为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对于这项工作是熟悉而又陌生。但是,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有一件事深深触发我,成为我在检查过程中挥之不去、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就是在广大的乡村和城乡结合部,满目的塑料垃圾正在侵蚀我们本来就不够清洁的生存环境,沿途看到的塑料垃圾,天上飘的,地上躺的,水里浮的,树上挂的,红、蓝、白三色,是那么的刺眼,那么的令人不安……
2008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限塑令”,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如今“限塑令”实施一年多时间,塑料购物袋是否不再免费提供。但是塑料袋并没有淡出人们的生活;城乡居民都还在使用塑料购物袋,而且塑料袋污染环境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两大危害,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视觉污染是“白色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危害。在城市、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均不同程度存在的废塑料垃圾的视觉污染,这些废塑料散落在地面上,或随风挂在树枝上飘扬、或漂浮在水面,污染环境、传播疾病、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潜在危害是指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坏,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
笔者一直思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离不开塑料袋,另一方面,塑料袋的问题处理不好又会贻害人类自身。苦思冥想后,博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对于塑料垃圾污染,可以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所谓堵,就是要严格执行国务院的限塑令,要把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与爱国卫生运动和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采取日常督查和重要时间督查结合起来,把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问题来解决。所谓疏,也是博者比较看重的措施,即要尊重当前我国的实际,在限塑令一时还难以产生根本效果的情况下,鉴于这种超薄塑料袋再利用价值不高的现实,各级政府拿出一点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公益收购废旧塑料袋。通过有偿回收,鼓励城镇居民和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个体和单位,捡拾环境中的废旧塑料袋,这样,环境中的废旧塑料袋就会有人捡拾,然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作为能源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这样,用不了多久,塑料垃圾就会大幅减少。这样,“禁白”就不会演变成“白禁”,垃圾危害就一定会大大降低,城乡的环境一定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