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应试策略(一)
应试策略就是科学的应试方法和技巧。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复习是第一位的,除了扎扎实实的复习工作外,科学的应试方法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手段。
高考是选拔考试,高考是考生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命题专家认为是难的题,考生从来也没有感觉到容易过,命题专家认为是中低档题,考生有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难。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参加高考一定要有难的准备。另一方面考生经过三年高中学习,经过高考总复习,考生已经积淀了大量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已经转化为能力,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厚积薄发的条件,因此保持心理上的常态,用平常心去参加高考是科学应试的基础。在答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提几条建议供考生参考。
一、卷子发下来后是否先要看一遍?老师们、家长在考试前总是叮咛考生:卷子发下来先看一遍!我认为看不看要因人而异,不好统一要求。我曾经做过调查,有些考生说一定要看一遍,否则心理不踏实;另一些考生则说不能看,看了反而不踏实。面对截然相反的答案,我的结论是:看不看因人而异,不可统一强求,看一遍踏实的就看,看了不踏实的就不看。但是有两条考生应当注意:一是要看清每门学科的卷子一共是几项?一共是多少道题,一般监考教师会把这两个数字写在黑板上,考生一定要认真核对,万万不可出一点差错。二是第一天考语文时,除看清页数和题数外,最好把作文题看一看,作文题是大题,分值也高,也是考生最为关注的试题,看一看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题目是什么?材料、话题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看完了心里会踏实一些,看完了,知道就行了,不必构思,这样会影响前边的答卷。
二、遇到不会作的题怎么办?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高考是选拔考试,高考追求的是试题、试卷的区分度,也就是通过一道道试题把考生区分开。为了达到区分度的目的,试题要“层层设卡,题题把关”,不同水平的考生会让不同的试题给拦住,这是命题者的初衷。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是难度的考试。高考还是速度的考试,大家知道试卷有一个长度要求,一般说中等程度以上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才能完成全卷,因此有些试题不会,有的学科答不完,特别是数学和理科综合,都是正常现象,对于确实不会做的题考生千万不要抓住不放,耽误了后边答题时间。遇到不会做的题,或卡住了,不要紧张,先放一放,先做后边的题,把会做的先做完,然后再回过头重新思考那些不会做的题。这样考生就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住了答题时间的分配。
正确把握应试策略(二)
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没见过怎么办?
在高考试题中,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试题,所提供的材料、问题、情境都是新的,一般来说都是同学们没见过的。有些考生因此产生紧张情绪,这需要引起考生注意。
高考命题有一定的原则,其中“材料在外,答案在内”、“陌生之中考查熟悉”就是重要原则。所谓“材料在外,答案在内”是说各个学科的试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材料都是教科书以外的,同学们没见过的,也就是“陌生”的。但是考生大可不必紧张,第一,这是命题者的初衷,命题者就是要安排一些同学们没见过的材料、问题,比如语文的作文材料或作文话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等,外语学科的阅读、听力、完形填空等等,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有些试题提供的材料、情境、问题都是教科书以外的,都是陌生的。第二、同学们心里要十分清楚,虽然材料、问题是教科书以外的,是陌生的,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科书里边,在《考试说明》里边,在你的头脑里,这就叫“材料在外,答案在内”,或者说材料、问题是陌生的,但是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你是熟悉的,你已经掌握了,这就叫“陌生之中考查熟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卷子发下来后,一旦遇到了熟悉的材料、熟悉的问题,更要小心,更要谨慎。命题还要遵循一条原则,这就是试题的设问角度,设问的方式要新颖、灵活、科学可信。考生的思维经常出现定势思维,一看材料、一看问题,熟悉!见过!拿起笔就答,其实设问的角度,设问的方式已经变了。因此要求考生凡是遇到熟悉的材料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审题,明确了设问的方式和角度后,再提笔答题。
高考命题还有一个特点,个别试题的“起点高、落点低”,有些问题,有些材料起点是比较高的,比如化学有个别题涉及到诺贝尔奖的内容,政治有些试题涉及到总经理、董事长回答的问题,同学们大可不必紧张,“起点高但落点低”,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点就在《考试说明》里,就在教科书里,就在你的头脑里。认真思考、认真搜索,重新整合知识点,问题会迎刃而解。
正确把握应试策略(三)
四、要学会挤分:
高考试题赋分的原则是分步赋分,也就是说做对一步给一步分,全部做对给满分。但是高考命题,无论是试题还是试卷最终追求的是试题、试卷的区分度。为了保证高校的录取,试题和试卷一定要有很好的区分度。为了保证考试结果有一个很好的区分度,试题和试卷要有一定的难度,试卷还要有一个长度要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命题专家要努力做到题题设防,题题把关,也就是说命题专家要努力做到每一题、每一问都要放过一些考生的同时还要拦住一部分考生。所谓容易题就是让考生能基本通过;所谓中等题就是要一部分考生通过,一部分考生被拦住;所谓难题就是大部分考生被拦住,少部分优秀考生才能通过。考生在考试前应当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正确估计,有些题不会答,有些题答不全,对于一般考生来说这是正常现象,这正是命题者的初衷,考生不要紧张,应当扎扎实实的,一步一步的把自己会做的题答对,能得几分就得几分。给同学们打一个比方,每一个考生就好象是一粒沙子,众多考生就是一把沙子,试题一般是“大开口,小出口”,就象一个漏斗,同学们的考试过程就好象将一把沙子放进一个漏斗里,考生做题的过程就是“挤”的过程,沙子进了漏斗就能得几分,沙子挤到漏斗中间,又可以多得几分,优秀考生可以从漏斗中挤出来,得满分。因此,考生一定要学分挤分,能做几步就做几步,能得几分就得几分。
五、最后一道题是最难的吗?
不一定!许多考生有一种错觉,总以为最后一道题是最难的,连看也不看,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试卷有一个梯度,一般来说是从易到难,但是这个梯度不是直线梯度,是个波浪式梯度,为了保证考试成绩的区分度,有的时候一道题三问或四问,前二个问题比较容易,越往后越难,而下面一道大题又是先易后难。即使是最后一道题,有的时候也可以找到解题的切口,也可以得几分,当然后边几问就比较难了。这就是说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每题必看,每题必想,能做几步做几步,实在不会的题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