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迈向世界齿轮名城


  綦江迈向世界齿轮名城

  几度去綦江,30-40分钟路程,据悉,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唯独保留一个“县”的行政建制,这里,我接触了一批很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有思想、有见识,搏击市场很有招数,他们创造了汽车制造史上的五个“第一”——1952年,这里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汽车变速器;1953年,产出中国第一批汽车齿轮;1959年,建成中国第一条汽车齿轮生产自动线;1965年,产出中国第一辆25T红岩QJ-370重型自卸汽车;1966年,产出中国第一辆CQ260型军用越野车。綦江县委、县政府现在把汽车变速器及齿轮机械产业纳入了战略规划,重点做大做强“三中心、一基地、四集群”。这篇报道读来十分可喜,特作推荐。

  附:

  綦江迈向世界齿轮名城

  “有路就有中国车,有车就有綦江件!”这是记者近日在綦江采访听到的一句不是广告词的广告词。綦江县中国西部齿轮城办公室副主任何建解释说,现在所有的国产汽车上,几乎都安装有綦江生产的齿轮。

      2008年5月13日,中国齿轮专业协会正式授予重庆綦江“中国西部齿轮城”称号,这标志着綦江汽车变速器及齿轮机械产业迈入了快车道。綦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齿轮城”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县。

  曾造中国首台军用越野车

      綦江齿轮制造的血脉渊源可追溯到1928年。其开山鼻祖是綦江齿轮厂——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的前身。

      綦江齿轮厂早期是一家军工厂,于1928年创建于南京,1941年内迁到綦江,先后更名17次,隶属关系变更了26次,由一家作坊式工厂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是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外贸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这里曾创造了共和国汽车制造史上的五个“第一”——1952年,这里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汽车变速器;1953年,产出中国第一批汽车齿轮;1959年,建成中国第一条汽车齿轮生产自动线;1965年,产出中国第一辆25T红岩QJ-370重型自卸汽车;1966年,产出中国第一辆CQ260型军用越野车。

  产品占据北美打入欧盟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韶东告诉记者,如今国内10米及以上的豪华大客车,85%使用的是“綦江”牌变速器;全国30%的大中型客车变速器,都是綦江造。

      目前,綦江已成为国内生产齿轮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县,拥有国内最大的桥齿轮、轮边减速器齿轮生产企业。据悉,綦江每年要出口北美市场100多万套差速器齿轮,同时綦江的齿轮和变速箱还牢牢占据了部分东南亚国家市场,最近甚至还成功打入了欧盟市场。

      数据显示,以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为龙头,綦江县现已拥有大大小小的齿轮生产企业168家,上规模的近100家,从事汽车齿轮生产的技术工人逾2万。

  金融危机中不缺订单

      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影响,但綦江齿轮却逆势走出国门。前不久,一家美国公司给綦江大力神齿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打来电话,准备过来签购货合同,但却被王伟婉拒。

      自去年以来,拥有8项国家专利的綦江大力神齿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就一直处于兴奋之中——刚与俄罗斯客商签了供货协议,巴基斯坦和越南的订单又来了,加上北美地区的常年供货协议,尽管现在才5月份,但公司全年的产品已被预订一空。公司现已将厂房搬到了綦江工业园区,正开足马力生产。

      据綦江县中国西部齿轮城办公室副主任何建介绍,綦江齿轮业2008年的总产值已突破了30亿元。

  让齿轮产业转得更快

      何建告诉记者,为强力推进“中国西部齿轮城”建设,加快打造“千亿工业实力綦江”,綦江县委、县政府把汽车变速器及齿轮机械产业纳入了战略规划,重点做大做强“三中心、一基地、四集群”。

      三中心,即国家级汽车变速器及齿轮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一基地,即中国汽车变速器及齿轮生产基地;四集群,即全国轻中重型汽车变速器生产集群、桥齿轮生产集群、汽车半轴生产集群、其他动力传动齿轮生产集群。

      到2017年,綦江齿轮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届时,綦江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齿轮之都’、‘世界齿轮名城’。”何建自信地说。

  一位退休工程师的“綦齿”记忆

  人物背景》》

      崔保智,74岁,浙江湖州人,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退休工程师,是新中国第一代齿轮人,参与了新中国汽车史上多项“第一”的书写。

  綦江齿轮起步于山洞

      “我的父亲崔昌汉和他的两个弟弟都是綦江齿轮厂最早的员工。早在1928年,这家工厂在南京创立,他们就把命运与这家工厂联系在一起了。由于战乱,工厂从南京迁到长沙,后来又迁到柳州、桐梓,最终于1941年迁到现址綦江桥河。在綦江建厂时,叔叔崔志成是技术室主任,相当于总工程师。”崔保智说。

      崔保智说,建国初期,綦江齿轮厂还在当时的翁家祠堂,车间设在附近的山洞里。工人、干部住的都是茅草屋。1950年至1951年生产的也是简单的轴瓦、连杆之类的汽车配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厂里主要生产马车螺杆。

  手工敲出首台变速箱

      “中国的第一台汽车变速器是完全手工敲出来的。”崔保智回忆说,1952年,厂里弄来了一辆破旧的苏联嘎斯51型汽车,其他零部件都破损严重,厂里就把车上的变速器拆下来进行分解,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仿制。

      “当时没有车间的概念,每个工段被称为所,我在五所。我们所里有几台在东北战场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破机床。当时没有滚齿机,也没有专业的铣床、铣刀。我们主要负责各种齿轮加工刀具的制作,都是手工磨制出来的。变速箱的齿轮齿牙都是工人用凿子凿出来的。”

  为首条齿轮生产线加油

      据崔保智回忆,新中国的第一条自动化齿轮生产线是从1957年开始建设的,负责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来自成都工学院的师生。

      “当时我第一次听说‘自动化’这个词。生产线的自动化全部采用的是油压和机械系统,其实也没有什么电气化的概念。我们班组的工作就是负责油压系统的油管设计。那可费心啊!每一根油管的线路、长度、弯曲点,都是用细麻绳一点一点地量然后绘制在图纸上。最大的难题就是处理铜管的弯曲,我们怕弯曲时弄瘪了铜管,就在里面灌松香,待松香凝固了再弯。”

    崔保智告诉记者,刚刚把整个生产线的油压管道设计制作完成,他就被厂里派到北京去学习计量。“我从北京学习回来,在火车上遇到当时一机部的领导来厂里为生产线剪彩。听到这个消息,我很自豪。部长还夸我是为新中国的第一条自动化齿轮生产线加油的人。”

  造出“猛进”车和铁木车

     “1958年,我们以美国道奇卡车为蓝本,造出了载重4吨的‘猛进’牌汽车。国庆节,厂里把‘猛进’车开到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去为国庆九周年献礼。”崔保智兴奋地说,“‘猛进’车的齿轮和变速器都是厂里生产的,发动机是厂里派了200多工人到‘新建厂’,也就是现在重庆康明斯发动机公司的前身去协作生产的,驾驶室的外形是由厂里几个懂一点美术的技术员画的图画,然后用泥土做成模型,再在模型上取样,用铁皮一锤一锤地敲出来的。”

       “而且在这年,我们还造出世界上第一辆铁木汽车。也就是除了发动机、变速器、轮毂是金属的外,其余都是木材制造的汽车,包括汽车大梁。”崔保智说。

   来源:[重庆晨报]

重庆建设西部和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分析

  重庆:未来五年将重点发展九大新兴工业集群

  重庆市支柱产业

  借鉴陆家嘴 江北嘴CBD贷款百亿造新地标 年底开工

  国发3号文件宣讲材料: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 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