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苦中苦后人上人


      我才看了上视每周日晚上播出的《七分之一》栏目中的一个纪实片断《校园悲剧调查》。说的是河南西部山区,一个叫“河南西峡一高”的高级中学,去年底和今年初,相隔近三个月的时间,先后发生的两起悲剧。去年12月15日白天,该校十八岁的男生李勇,猝死在了学校的课堂上;今年3月17日晚上,该校高三年级的女生李培,从宿舍楼纵身跳下,身负重伤。男生李勇,已经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但他嫌那学校的档次不够,没有去,复读准备再考的时候,却在课堂上逝去了;女生李培,原先在年级里排名180多位,3月17日当天公布月考排名时,她的名次下降到了200多位,她受不了这落后的刺激,想一死了之。不想过早离世的李勇却太早地离世了,想早早离世的李培却活了下来;上帝给这两个少男少女,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而看了这两个故事的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

      这个节目的立意很简单也很清楚,它实际上是从这两起悲剧的角度,在说学校的减负问题,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了。而我完全不认为,学校存在着减负的问题;我也从来就不认为,有些学生所感到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学校造成的。如果说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感到了力不从心的话,那是那学生自找的。

      中国有句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说得再简单不过,也再透彻不过了。有人也不知怎么搞的,把祖先早就说熟说烂了的话,全当成了耳旁风。你可以去问问所有认为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的父母:你们对孩子的期望,说到底,是不是想让孩子做人上人?不管孩子他爹他娘怎么掩饰,他们的心思都很容易感到:自己已经是人上人了,深知人上人的优越和享受,因此,会希望孩子在人生中,延续这种人上人的待遇;还没有成为人上人的父母,看到过人上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了,自己这辈子没这个能耐,希望孩子能做人上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特殊的背景,也就没有了特殊的桥,没有特殊的智力,也就没有了特殊的能耐,靠什么成为人上人呢?已经是过来人的家长们,再清楚不过了:吃得苦中苦,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在看一个参加过上海国际电视节并获得了大奖的纪录片《马戏学校》的时候,看到了小不点的孩子,在马戏学校的苦练,那真叫残酷,但没有办法;后来,他们在一片惊叹和一阵掌声中,接受了观众潮水般的喝彩,就说明了原先的苦中苦很值;奥运会上,英勇夺金的冠军选手,在奖台上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他们没有说,我们已经知道了,成功的背后汗多少、泪多少、血多少。冠军是这样,戏路是这样,学路还是这样:苦练的时候都在拼命,只为那人上人时候的早日到来!我看不出这中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同样是西峡一高,记者在采访有些学生的时候,学生说,学校的课业负担太重,作息时间太紧,受不了了;而有些学生却说,没觉得特别吃不消。这很正常,本来就应该是选择的事情,适者生存!这个社会,人上人永远比人要少,大家都想做人上人,没办法,只能血拼了!就像是100个人,只有10个位子坐,谁坐着谁站着呢?任何社会坐着和站着的人,都会有一个比例的,不可能大家都坐着;既然大家都觉得坐着更好,那就比试比试吧。比天赋,天赋差别并不大;只能比吃苦了,看谁能吃更多的苦。竞争的社会里,所有的好事情 都应该竞争得到才是;否则得话,可能拼抢不那么激烈了,但是,不公正带来的心堵,比那吃苦还让人难受。

      对于那些受不了要去跳楼,吃不消而早逝的人来说,早明白这个道理,可能会更好。没有人逼着谁去上西峡一高这样的学校,也不是每个人都要上西峡一高这类重点高中才能成为人才。你可以上西峡一高之类的学校,也可以上别的学校;完成了九年义务制的素质教育之后,还可以选择不上学,没人强迫你。学校定的高标准,是让有能耐的人冲刺的。这就像跑道上的世界纪录一样,能博一下,破了记录当然好;实在不行,也未必要跑死在赛场上呀;跑不下来的,还可以退出来呀。如果有人硬要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跑不下来就去死,那没办法,谁也拦不住你。高中生应该有起码的人生观了,也应该懂得量力而行的道理了,要死要活的,只能说明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多样些选择。孩子他爹他妈,也别心气太高了,还是多想想孩子更适合做什么更好。

      我觉得,不做世俗普遍看好的人上人,活出自己的精彩和潇洒来,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当然,你一定要坚持认为,被世俗普遍看好的人上人标准,是你唯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的话,那你就去加入大血拼吧!不过,既然已经想拼一场了,不管是拼死拼活,还是拼伤拼残,你都不要有任何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