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不改,上海难成金融中心


  管制不改,上海难成金融中心

  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两种不同观点: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从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到此次专门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战略地位、具体内涵和目标任务,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内涵,从原则到具体路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轮廓日益清晰,国际金融中心指日可待!国家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确定为国家战略。

  金融中心至少有以下五个功能,即产品定价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首先体现着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它既体现着配置金融资源的范围,比如纽约、伦敦配置全球金融资源,同时也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具体效率。第二决定着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全球叫金融中心城市的有近百个,但是真正作为金融中心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不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很大差异。第三制约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从产业结构来讲,金融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高端,金融中心又是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状况的集中体现,因此,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从而对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影响着经济金融安全状况。比如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影响很大,但从金融安全角度来讲,在有些地方如北欧、东欧所受到的冲击要比美国大得多,因为美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超强的货币,化解和转化金融风险的能力很强。

  如何看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不足和有利条件?屠光绍撰文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是金融资源的集聚,第二是金融功能不断拓展,第三是服务全国取得实效。这三个方面,我们一般只看重第一个方面。金融资源的集聚当然重要,但集聚之后要懂得运用,要通过金融功能把资源释放出去,体现其功能作用并取得实效。从国际比较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确实存在不足和差距:一是开放程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开放程度上是远远不够的;二是金融体制。伦敦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很看重的指标是市场准入和经营环境,而我们金融管制程度很高;三是发展环境,我们主要问题是与国际惯例相应的法制、税收、信用和监管等环境还很不成熟;四是人才资源,在国内上海位于第一,但在国际上比较,无论从总量和相对数量来讲,上海都有很大差距。

  又据报道,上海离香港金融中心还差得很远!据伦敦独立机构ZYen Group发布的权威《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09年度报告显示,香港在目前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仅次于伦敦、纽约和新加坡,列第四,得分684分,而上海则位居35名,得分为538分,整整低了146分。

  GFCI有五大指标体系,分别是人才、经营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这五大指标体系又分解为57项具体指标,同时运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是市场本身的各类数据,二是请金融专业人士评价,还有对普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最后综合起来得出一个评价结果。

  此间有分析人士说,上海与香港人才比例落后10倍,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在上海却只有1%。香港是35万人,而上海目前只有十万不到,其中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还不到伦敦的l/4。市场准入和经营环境偏紧,在五项行业指标——资产管理、银行业、政府服务与监管、保险业和专业服务方面,香港分别排名第4、第4、第4、第5和第3, 而上海未在任何指标排名中进入前十。

  有网友质疑问:请问目前中国的金融中心到底在那里,在上海吗?不是,是在北京,北京才是实质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不是看证券公司的店面数有多少,银行的营业网点有多少,存款有多少、贷款有多少,而是要谈这个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有多大,国际金融中心就是辐射整个地球,要看这个中心的一举一动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说目前的上海金融辐射范围半径还没有到南昌的距离,除了上证指数外也没有啥可以辐射的,我们看到中国的很多金融信息来自北京、很多金融决策来自北京,北京的一个声音影响着全中国,而上海与南京、杭州一样仅仅是一个决策的执行者,上海仅仅在金融数量的指标上比其他地区指标数好看一些罢了,比如外资银行的数量多一些,证券市场的规模大一些,但外管局、证监会、保监会、央行、四大国有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无一例外的扎堆北京。上海的总部只有可怜的交行与证交所、外汇交易中心,剩下的就是区域性的浦发银行。这样尴尬的局面还在说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说是国家战略、国家支持,各大总行都不支持上海,而情愿留在北京,上海只是中国大陆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还在高调宣布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国际金融上有话语权吗?没有,这个真的没有!再看世界头号金融中心有多少银行总部?有比较才知道是差距。

   国际金融中心不是口号喊出来的,楼建的再高有啥用,上海真正建立起国际上所承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起码等到央行总部及工商、农业、建设、中国银行搬迁到上海、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一大批中国金融机构的总部搬迁到上海以后要谈的事,他们的到来才能说明上海有金融的聚焦功能,才能汇聚成一个中心,要等到许多的金融政策的颁布与制定在上海发出声音的时候,要等到全国的主要经济报刊与电台追踪报道上海所产生的经济信息的时候,那时也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起点,而不是建成,他还需要发展,因为仅仅是国内的金融中心,离国际的金融中心还很远。

  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陈季冰认为,上海有志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无论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未来前景来看,上海也确实有圆这个美梦的基础。

  其实,中国已经拥有两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在许多年以前就已是无庸置疑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北京则是中国金融的“行政中心”,不仅中国所有的金融政策全部出自北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也都在北京。这就使得上海这个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变得有点模糊不清。

  一个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必要条件:它首先是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市场,其次还是一个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显然,目前的上海离这两条标准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陈季冰:管制不改,上海难成金融中心

  上海距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多远

  2009陆家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