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效应”利好“中国制造”


  土豆效应又称“土豆悖律”,是指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舍弃高端产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销售。简单地说,就是在经济不景气时,人的需求滑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较低层。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由于“土豆效应”的作用,“中国制造”有可能成为那张推不倒的牌。
  
  2008年以来,外需下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在威胁并恶化着“中国制造”的生态环境。但我认为,强大的“中国制造”的韧性仍然不可摧毁。中国出口相对于其他高档商品的生产国而言,下降幅度小得多。
  
  首先,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口订单可能高于市场预期。如在我们调研的一家民营机电出口企业,3月的整体订单情况比2月好转,比去年10月、11月回升得更多。而且3月开始,大订单增加比较多;在另一家民营纺织出口企业,订单情况不比去年差,出口订单已经接到了9月份,预期2009年第三季度后情况还会有所好转。上述现象在浙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中不在少数。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已经显著提高,在同类产品中性价比高,颇具竞争力。
  
  第二,汇率变动对“土豆效应”影响相对较小,是我们对企业进行实际调研中的另一个发现。大多数企业已经与客户签订了相关汇率协定,已经将成本相对锁定。企业普遍对出口退税率的变动比较敏感。另外,相关的出口企业正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中东国家市场有可能成为未来增长的亮点。

(解读:次等品的收入曲线是下降的,经济危机对中国制造利好,救市承认中国货是次等品。利好中国制造,低估了人民币升值和外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