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三聚氰胺事件不是乳业市场最后的炮弹。最近一段时间,无抗奶频频的出现在媒体。中国的消费者,‘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真相是,非但不能强身,更等同于在喝毒。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世界都震惊’。今年,中国再冒出无抗奶,乳业市场本来就处在‘风雨飘摇’中,如何禁得起六部委的折腾?疑似六部委的折腾有‘不可告人’的内情。
什么是有抗奶?所谓“有抗奶”,就是含有抗生素的奶。2003年底,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普查显示,北方市场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的第一位。而在2006年上半年的另一项检测中则显示,国内市场上有50%左右的牛奶抗生素残留超标。
在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禁止销售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国内因为养牛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直到目前仍没有这样硬性的技术指标——按目前的国家标准,有抗奶在国内仍然是合格产品。有抗奶的诞生过程是:奶牛常见病是乳腺炎,需要注射抗生素,经过抗生素治疗的奶牛,在7天内产的奶会有抗生素残留;奶农、奶站也习惯用抗生素解决原料奶中细菌超标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有抗奶”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增加人体耐药性,降低免疫力,对于过敏体质的消费者而言,还可能会引起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反应。
据统计,仅美国每年因奶牛患乳腺炎造成所产牛奶不能达到“无抗奶”标准的损失就达20亿美元,全世界每年因此倒掉至少100亿美元的问题牛奶。在国内,奶农将问题奶照样销售。
什么是无抗奶?
无抗奶,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不含抗生素的牛奶。
《鲜乳卫生标准》(GB 19301—2003)却要求,鲜乳中的兽药(包括抗生素)残留不得超过有关标准。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无抗”,也就是指抗生素不超过法定限量值。也就是说,无抗奶——并不是指百分百不含抗生素的牛奶,是含有的抗生素不超过‘有关标准’。
光明乳业2006年8月9日对外宣布,正式启动“全部产品无抗生素”战略,并向全国消费者承诺,其旗下所有乳品已全部实现“无抗”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其他安全标准。在国内1500家乳品企业中,光明是首家公开对社会做出上述承诺的。
光明不但自己生产无抗奶,更向业内千余家乳品企业发出倡议,共同推进并早日实现整个乳品行业的“无抗”化,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安全标准。“无抗奶”运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对所有生鲜牛奶强制检测抗生素含量,超标者不可出售。光明无抗了,国家支持了,很多企业纷纷加入无抗联合大阵营,又在今年5月被六部委联手拆散。
什么是解抗奶?
解抗奶是含有解抗剂的牛奶: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对身体有害,一些奶农、奶站,为了达到原料奶的收购标准而使用“解抗剂”。在乳制品生产加工之前,都有可能添加解抗剂——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只要加入解抗剂,就可以将不合格的有抗奶伪装成无抗奶。
2009年3月11日,在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官员介绍,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为5%。(具体的品牌没有透露)。β-内酰胺酶,俗称“解抗剂”,可以用来掩蔽抗生素残留。据说一支6毫升的 “解抗剂”,可以在几小时内让1吨 “有抗奶”在常温环境下变成“无抗奶”。这样一支6毫升的“解抗剂”成本不超过10元。
卫生部公布《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中明确:皮革水解物、三聚氰胺、β-内酰胺酶、硫氰酸钠这四种物质被禁止在乳制品中添加,这四种物质在牛奶中,可以达到的效果是:皮革水解物的生产原料是制革工厂的边角废料,添加到牛奶里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用来冒充蛋白质;解抗剂用来掩蔽抗生素,冒充“无抗奶”;硫氰酸钠则用于保鲜,可延长牛奶保质期。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除病牛在接受治疗的7天时间产出的原奶是有抗奶,是需要解抗剂打扮的牛奶;另一种使用途径是,奶农、奶站也习惯用抗生素解决原料奶中细菌超标的问题。20多年前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6914-86),并没有将抗生素作为原料奶的检测指标。2001年9月农业部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虽明确“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至今还只是一个推荐性的行业标准
这次相当多的部门联手折腾无抗奶,其实最应该禁“有抗奶”及“解抗剂”而不是“无抗奶”。无抗奶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无抗奶;另一种是含有解抗剂的假冒的无抗奶。这次声势浩荡的打压无抗奶,何必将真正的无抗奶也一同搞死?其实消费者最应该喝的是真正的无抗奶。
如果“无抗奶”品质过硬,一点儿抗生素都不含,绝对是消费者的福音;嘉奖都来不及,为何在打击‘假货’的同时,将真货也同时打死?从消费者的健康角度,消费者需要无抗奶。“现在禁止对‘无抗奶’宣传,甚至禁止生产,会把消费者的视线搞得更加糊涂,以为‘无抗奶’不好。卫生部门的抽检显示,解抗剂呈阳性的检出率为5%。可见,市场客观上存在‘有抗奶’和‘无抗奶’的问题。既然如此,企业标榜自己‘无抗’何罪之有?这就好比不能因为有人在造假币就禁止货币流通一样。” 王丁棉说。
莫非,市场上的无抗奶,都是有抗奶加入解抗剂之后形成的假的无抗奶?真正意义上的无抗奶,在国内不存在?在三聚氰胺事件上,尚存在白乌鸦,难道本次无抗奶事件,都是黑鸟?还是说,国内有真正的无抗奶。六部委这次的联手折腾,有幕后原因?
王丁棉指出,此次六部委对“无抗奶”的“叫停令”,如果“无抗奶”仅仅只是商业炒作,是误导消费者,为什么国家六部委在缄默了8年之后才叫停?事实上,企业宣传的“无抗奶”跟“解抗剂”是两个概念。“无抗奶”本身是好的,国外还鼓励生产“无抗奶”。
王丁棉一句话道破天机:“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在包装上标识‘无抗奶’的,大多都是出自巴氏奶阵营的产品。常温奶阵营中的主流产品很少标识‘无抗’。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常温奶阵营的嫉妒,此次‘无抗奶’事件很可能与‘禁鲜令’一样,也是一场行业内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