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儿屁着凉”是怎么回事?
“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儿了,嗝儿屁了,嗝儿屁着凉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儿了,皮儿两张了;土了,土典了;无常到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这是传统相声的贯口,对死亡戏谑性的表述。
“嗝儿”读三声带儿化。“嗝儿屁”就是死亡的意思。老人病人在临死咽气时,上面打个嗝,下面放个屁。所谓“着凉”或“朝凉”,指人咽气后,身体逐渐变凉。天津俚语说:“嗝儿屁朝凉卖拔糖”;北京俚语说:“嗝儿屁着凉大海棠”。实际上,这是儿歌顺口溜的构成方式,至于后面的“卖拔糖”“大海棠”都是为合辙押韵而捎带上去的,并无实际意义。此语粗俗千雅,带幸灾乐祸语气。北京老作 家邵燕祥先生认:“嗝儿屁”是人在临死咽气之前,腹中浊气,上行发为嗝,下行泄为屁,两响定乾坤,归于一片清虚。
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折戟沉沙,死于蒙古温都尔汗。但一直封锁消息一个多月。在此期间,有外国记者向北京小学生试探摸底:“你知道你们林副主席的消息吗?”所得答复:“嗝儿屁着凉大海棠啦!”可见这条俗语,多用于小孩儿声口,“大海棠”并无实际意义,只为合辙押韵。顽皮的孩子曾这样说,有讥讽、称(chèn)愿、解气的附加含义。你表现出对坏人死亡之快感,就是“这个坏蛋早就该死了”的意思。
“嗝儿屁着凉”,这个俗语很俚俗,似乎难登大雅。但文人有时也用,例如钱钟书夫人,翻译家杨绛先生也曾偶然用之,在纪事散文《干校六记》中,“报载林彪‘格儿屁着凉’后,干校对‘五一六’的斗争都泄了气。”台湾才子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说中国知识分子抗争有几种典型体现——嗝儿了(如屈原)、颠儿了(如孔子)……。其中,说屈原嗝儿了,就是投江自尽的意思。
有的人一生灾祸连连,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如某人说“少年过马路时不慎被车撞上,多亏司机紧急刹车,否则嗝儿了;中年坐电梯突时突发心脏病,多亏被人及时送医院抢救,否则就嗝儿了;老年时遭遇大地震,所居楼房倒塌成一堆瓦砾,死伤无数。幸亏躲在墙角,才得以幸免,否则也嗝儿了。”
后来,从人的死亡,推衍到群体或物品的毁灭。如“中国足球已嗝儿屁多年”;“昨晚,我的手机嗝儿屁了”;“这几只兔子,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儿个就都嗝儿了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