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产能过剩是困扰各行各业的最大问题,炼焦行业也不例外。据统计,国内焦炭产能在3.9-4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在2.8-2.9亿吨,产能过剩1亿吨左右。这种产能过剩问题,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导致的结构性过剩问题,也有经济下滑导致的总需求萎缩的问题,而经济下滑影响消费需求是目前的主导问题。炼焦业从业者应该认清形势,把握方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顺利渡过全球经济的寒冬。
一、钢铁业不振卡住炼焦业咽喉
去年10月份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导致全球性经济下滑的影响,钢铁行业遭受重创,产量和出口量急剧下滑,价格急转直下,各大钢铁公司被迫大面积减产,损失惨重。进入2009年1季度,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以及钢铁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出炉,举国经济为之一振,钢铁企业产能发挥有所恢复。由于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全球经济形势难见起色,加之钢铁行业自身的无序竞争,钢铁产业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据工信部预测,2009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4.62亿吨,比去年增加约1000万吨;净出口按今年1-2月平均数据测算,则减少4000万吨。按此计算,2009年产量只需保持4.7亿吨就能保持供需平衡,而实际产能在6亿吨以上,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
二、炼焦煤紧缺牵绊炼焦业脚步
煤炭是国内主导能源品种,在目前也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行业整体景气度较低。但是由于全行业限产、小煤矿清理整顿以及国内强势的煤炭价格联盟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虽有下行,但下行速度远低于焦炭价格,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炼焦业利润空间,影响焦炭产能发挥,绊住炼焦业前行的脚步。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以及夏季用电高峰即将到来,社会对电煤需求将有所增加,由于电煤与炼焦煤替代性强,将导致炼焦煤供应进一步收缩,预期价格将进一步趋稳甚至攀升。届时,寻求国外炼焦煤供应将是炼焦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也不排除目前电力联盟与煤炭行业联盟的供应价格谈判失败的可能,电力公司将寻求更多的海外原料,国内电煤产能将转向焦煤,或者焦煤将有下降可能。
三、体质偏弱难抗前后夹击
炼焦业相对于上游的煤矿和下游的钢铁企业,规模小,门槛低,议价能力较弱,处于产业链的相对劣势,尤其一些规模不大的独立炼焦企业,处于前后夹击的困境,日子更加难过。据行业协会统计,炼焦行业集中度低,中小独立企业占8成,以三大炼焦基地的山西省为例,山西总计有270家炼焦企业,产能约1.6亿吨,户均产能仅59万吨。由于国家出于培育钢铁行业竞争优势的考虑,一直鼓励、扶持钢企配套焦炉,加之煤企也有进一步向下延伸的意愿,导致炼焦业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体虚火旺,难抗市场冲击。前日国家对此问题予以高度关注,颁布文件提高炼焦业准入条件(新建焦炉必须高5.5米以上,资本金40%以上),并淘汰4.3米以下机焦炉,预期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有效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国内经济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大的不利局面,国家调控政策能否生效,经济发展将走向何方,谁都难以把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危机是一时的,短暂的,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作为身处其时其地的企业,只有加强锻炼,增强体格,培育内力,才会在新一轮行业调整和洗牌中把握良机,脱颖而出,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是加紧技术研发,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等方面积极开拓,以创新争市场,向创新求效益,凭创新谋发展。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加速产品升级,果断淘汰落后的、质量差的产品产能,开发一批新的,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高质、高价产品,争取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取胜利。
三是加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以资源能源节约为目标,提升产业化水平,并在技术研发的成果基础上,转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企业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拓宽产品边界,创造有效需求,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产品市场特点,把产品推广到除炼铁外的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如有色金属冶炼、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等。
五是整合产业体系,寻求广泛合作,一方面可以与同行加强联合,提升规模实力,提高上下游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与上下游企业联合,形成坚固的产业链联合体,可有效抵抗市场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