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抗剂“狂欢”


 

 
在三聚氰胺事件闹的最凶猛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最可怕的不是三聚氰胺,而是抗生素。在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8万余人死于滥用抗生素,一半左右的耳聋患者因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六部委打压无抗奶,实在令人费解。
 
《南方日报》2004年11月的报道:在阜阳奶粉事件之后,中国奶业协会所属的中国奶业年鉴编辑部,曾对市场上主流奶制品卫生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大商场内抽取18个知名品牌企业(伊利、光明、蒙牛、三鹿、三元、完达山、海河、红星、均瑶、南山、秦俑、圣元、夏进、本元、雀巢、味全、新南洋、中芬)的产品(包括奶粉和超高温灭菌)共24个批次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的奶粉质量虽然按国家标准全部合格,但是同国际标准相比有差距,特别是抗生素问题比较严重。用TTC法(微生物法,国标方法)检测17%为阳性(即不合格),用SNAP法(酶联免疫法,国际上常用)50%阳性(即不合格),尤其是婴儿奶粉也有抗生素检出。
 
我国早在1985年发布的《消毒牛乳》,规定,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牛乳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期间的母牛所产的牛乳和停药后3日内的牛乳不得收购。1986国家正式发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上述规定被宣布作废。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重新明确指出“抗生素不得检出”。牛奶中“不得检出”抗生素,乳品厂在收购原料奶的时候,应该是对原奶进行抗生素检测——有抗奶显然是不能通过检测的。这种情况下,解抗剂应运而生——“解抗剂”的作用旨在将有抗奶中的超标抗生素分解掉,使牛奶无抗。
 
据医学专家介绍,如果长期饮用“有抗奶”,很有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残留的抗生素为链霉素,理论上还容易损害听觉神经;而牛奶中如果含有抗生素残留,很有可能还带有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毒菌及异常细胞;此外,“有抗奶”对儿童产生的副作用比成人更大。“无抗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喝奶就应该喝无抗奶。现在禁止对“无抗奶”的宣传,甚至禁止生产,六部委在搞什么?是无抗奶有问题?所有的无抗奶都有问题吗?
 
面对六部委的联合叫停,光明乳业表示,对于市场在售的少数仍有“无抗奶”字样的产品,因产品质量合格,将暂不主动召回,也不接受退货。光明集团龚妍奇称,光明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收到产品下架的通知,很多经销商都提出了退货请求。光明乳液目前正在更换包装,公司也在与各地经销商沟通,产品没有不合格,国家叫停“无抗奶”也是到6月30日才开始,强行下架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如果光明牛奶确实没有问题。为什么要下架呢?非但不应该下架,更应该继续销售与生产。据悉光明生产无抗奶过程是这样:挤出的牛奶直接进入真空管道,不跟空气、阳光接触,而且在十分钟之内,就能通过专业技术使牛奶从原本的37℃降至4℃左右,以抑制细菌繁殖。光明及其他无抗奶若是真的可以生产无抗奶,六部委又何必要打压?何必要禁止经营与生产?
 
当最应该打击的解抗剂,六部委‘放任与漠视’,却对无抗奶‘恨之入骨’。六部委是不是在避重就轻?要打击假的无抗奶,而不是打击无抗奶。混淆概念让无抗奶事件成为一出闹剧。
 
南庆贤说,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牛奶“无抗”。例如,在饲养环节中,加强饲养管理,使奶牛健康成长,尽量少生病,这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奶牛生病后,也不一定非得用抗生素,一些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天然药物同样可以为奶牛治病;在加工环节当中,输奶站也要具备现场处理、降温防止细菌滋生等技术条件。相比之下,类似伊利、蒙牛这样的乳品巨头,由于其奶源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奶源收购也较分散,要做到绝对的“无抗”不太容易。
 
“这些奶牛散养户的饲养条件比较简陋,大都通过手工或者非常简易的设备来采集牛奶,这样奶牛就更容易生病。同样,散养户也没有专业的设备保管刚挤出的牛奶,他们通常都用桶直接盛装,甚至露天存放。在这样的保存条件下,牛奶的温度很难下降到4℃左右,所以,极易受到细菌感染。挤出来的牛奶,即使用最短、最快的速度送到输奶站交给专业人士处理,也难免不受污染。因此,人为添加抗生素的情况就出现了。”王丁棉说。
一瓶18毫升解抗剂,在3小时之内,便可分解1吨“无抗奶”,而一支“解抗剂”只需几十元,因此,不少奶源厂家为了减少损失,依然销售含有抗生素的原奶。
 
南庆贤表示,本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就可能使人体产生耐药性患上肾结石。尽管目前科学界尚缺少对解抗剂危害的研究,但它很可能给人体带来比抗生素更严重的危害。此外,解抗剂不属于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企业的行为属于“非法添加”。消费者饮用了假冒的“无抗奶”,等于在食用大量抗生素的前提下又喝进去另一种有害物质。
 
王丁棉怀疑,“无抗奶”事件很可能是一场为了企业利益的精心策划,背后是奶品两大企业阵营的博弈——巴氏奶阵营(以光明、三元为代表)与常温奶阵营(以伊利、蒙牛为代表)。
 
巴氏奶,即新鲜牛奶,它采用巴氏法杀菌、保质期短;而常温奶则采用超高温杀菌,保质期较长。2004年,国家曾出台过“禁鲜令”:禁止在产品包装上标志“鲜奶”,这遭到巴氏奶阵营的强烈反对,最终,“挺鲜派”以胜利告终。
2008年1月,“禁鲜令”停止。由于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冲击,常温奶阵营巨头的市场正处在艰难的恢复过程中;而巴氏奶阵营的光明、三元、完达山等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再加上“无抗”的提法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销售量逐渐攀升,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如果六部委联合打压的无抗奶只是闹剧。只是常温派与无抗两派系之间的打斗,谁最受损?六部委发号施令之后,上海市区各家连锁超市和卖场统一行动,将外包装印有“无抗奶”标识的牛奶统一下架。涉及品牌包括光明、完达山和三元,共27个品种,其中仅光明品牌就涉及17个品种。光明牛奶在这起事件最受损,如果光明牛奶的确是无抗奶,应起诉六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