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而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是各级政府和各级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从每位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都要始终坚持把为民兴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调研的方向、工作的重点、学习的目的,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为群众兴办惠民实事、破解民生难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每位党员干部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提高过程中都要心系于民、情牵百姓,扎扎实实为群众兴办实事、破解难题。当前,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明显增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仍然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目标要求,出主意,想办法,出实招,加快发展,为民造福,改善民生。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并在搞建设、谋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离开了发展谈改善民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地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密切联系“保企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工作大局,既要符合时代特征,更要符合地方人民意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选择,围绕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快、产业不优等影响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通过快抓强推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各项经济指数的增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改善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贴近实际,坚持实际第一、实践第一、富民第一。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积极创新机制,整合支农资金,引导各方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通过科学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重视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切身利益领域,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搞成为民造福、群众满意的工程,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保障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更加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经得起历史、群众、实践的检验。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之一。越是在困难的时候、特殊的时期,越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发展普慧群众。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的特殊特别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将有限的财力用到无限的改善民生的大事、要情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矛盾和困难最集中的地方去,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群众,造福人民。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要我们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使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更显、目标更明,让高高飘扬的党旗更红、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