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粮食贸易恐惧症”才能发展农业


历史包袱中,贫穷是最深重的负担。其中饥饿感的记忆深刻到经久不衰的刻骨铭心。家有余粮心不慌是如今8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余悸。我家今年84岁的岳母大人,对她存款数额从来没有兴趣,对家里存粮却斤斤计较。她一个人住,却从来不准大米库存数低于200斤。所以,我每次回国最大的任务就是“广积粮”。

这样的老人现在不多了。但“粮食恐惧症”却阴魂不消,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压在中国人的思想上。挥之不去,驱而不散的原因是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军人执政太久太长。

中国历史上军人政权征兵方法就是把粮仓给抢了,出张告示,给饭吃就可以把一村的青壮男人吸引弃农从戍了。真所谓“天灾可逃,人祸难避”,中原大地五千年峰烟不断,匪寇割据,群雄对峙,南征北战,攻城夺地,抢粮毁田,生灵涂炭。粮食是唯一在战乱动荡中活命的东西,百姓视为活命物,军人视为求生线,政府把农业定为安邦治国的大业,无可非议!但恐惧到限制贸易到统购统销,发粮油票的程度,就是粮食贸易恐惧症了!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物流进化,已被证明为社会现代进步的催化剂。人因以物易物而提高了生存能力,促进分工而提高了生产力。这是凝聚分散的人群的创造力,更有效地去征服自然的科学办法。人类在生存竟争中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商品流通”,进而是金融的“汇通天下”。可以说“商业无疆界”是人类大同的基础。

匪盗占山为王,靠的就是“剪径”阻断物流为生。军阀割据则是划地为牢,修城筑垒限制商品交易称霸。秦始皇一统天下,修河筑路,统一货币,就是为了商品流通,百业兴盛,人人安居乐业。军事上的横征暴敛,修长城其实没有军事上的实际意义,只有阻断关内外物流的霸业象征。所以秦二世而亡。阻击了外族却阻止不了内乱。

中国因商业的不发达而封关自闭五千年不入现代化大门。其中又以农业为基础的自闭而穷困了200年。中国的农业不准参与全球贸易而落后贫穷。欧洲之所以走向全球,首先就是为了食品蓄存贸易而远渡重洋向东方收购香料。哥伦布开辟的拉丁美洲航线就是发展粮食贸易至今不衰。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是可以理性解决的。人类与自然的供需链则是不能中断的。个体或团体的力量对自然来说是太渺小了。再强大的军事团体,在“520”汶川地震中都会毁于一旦。但全国和全球的拯救行动,则可以重建灾区,让生命继续向前。

物流是人类力量汇聚的通道,商品流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唯一组合拳。国家是人类恐惧心态的避风港,只可以给人一时的安全感,不可能“自善其身”战胜大自然。而物流的能力可以使人类转危为安。

最迫在眉睫的就是全球减排工程。日益凸现联合国的领导作用,也显现各国政府的阻挠拖累的不良反应。

中国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不错,阻碍粮食贸易的“恐惧心态”就不正常了。粮食和货币只能作为商品在环球经济体中流通,才能促进本国的农业现代化。地球是人类的共同资源,通过环球流通才能“物尽其用”,以一国的愚见“过度藏粮”,无异于奸商“屯货居奇”造成资源浪费。而更重要的是造成中国农民的收入损失而破坏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农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民生产效力不高,收入低,生活贫困,就是中国农业没进入国际贸易造成的。

粮食贸易恐惧症是穷国的特色病。症结是农民的私营贸易系统缺失,走不出乡村,更走不进世界贸易链。所以,农业起飞同样也是靠国际市场,而不是由地方政府捂着。中央的农业贷款和农民工就业基金都应用于农贸机构的私营化和国际化。中国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后,农贸集团会向生产基地注资生产。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之路。

中国正以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向康复。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融入全球经济体的道路,中国才能解决三农问题达到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