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社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党双忍

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基本支点和重要突破口。

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基本的工作序列:首先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活温饱,初步实现小康,迈向富裕;其次是加强水、电、路、讯、网、树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第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国农村社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农村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实施城乡统筹方针,使政府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通过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新农村。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功能更重要。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坚持村民自治,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改善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新社区。中国特色农村社区具有以下八项基本功能任务:

1、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新时期村民自治制度,组织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扩大村民知情权,保障村民在重大事项中的决策权,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创建政治民主村。

2、警务司法。开展法制教育,健全群众性治安防范和民事调解体系,及时处理社区矛盾和纠纷;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新风尚;防范“黄赌毒”和违法犯罪,维护稳定,创建平安和谐村。

3、困难救助。组织留守在家青年妇女、在校学生为农村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提供力所能及救助服务。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富裕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经济困难村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创建睦邻幸福村。

4、乡村整洁。组织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搞好环境卫生,美化绿化亮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生态文明村。

5、计生卫生。整合乡村医疗资源,增置全职医生,开展计划生育、流行病防治和医疗卫生服务,及时医治常见病、突发病,创建卫生村。

6、信息科技。组织专业协会、村信息站等组织向农户提供政策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创建信息村;开展实用技术、劳动技能辅导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创建科技村;搞好服务保障,支持农户创业,创建信用村、创业村。

7、便民超市。国家、企业、个人相结合,建立便民超市,为村民提供质优价廉生产物流和日常生活用品,创建便民利民村。

8、文化体育。建立社区阅报栏、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开展健康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创建精神文明村。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同时,中国特色农村社区建设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只能“摸着势头过河”。农村社区建设顺应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并注意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立足村情,科学规划。按照村民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养殖区、加工区等4个基本功能区,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坚持既整体把握、适度超前,又立足实际、节俭实用。用发展眼光搞好规划,标准适当高一点,避免日后大拆大建、重复建设。立足村情实际,突出特色,改扩建现有基础。

二是突出服务,完善体系。农村社区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有效平台。根据乡镇人员富余较多的实际,适宜选派乡镇人员到社区工作,积极探索行政管理职能与社区服务职能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社区服务要与服务代理制相结合,既注重生活服务,又注重生产服务,真代理、办实事、解难题。乡镇站所要延伸服务,能在农村社区办理的尽量放在社区。

三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资金问题是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集体资金投入,鼓励部门、事业和企业单位帮扶,居民自愿捐助、社会各界捐赠。

四是整合资源,统筹协作。建立领导联系,部门、企事业单位帮扶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有效整合资源。社区建设涉及的土地、拆迁、资金和补助等问题,按政策法规办事,把好事办好。通盘考虑农村社区运转问题,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与农村社区管理有效衔接,形成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