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巴菲特(108)关于保险业的论述(下)


1991
  
  Berkshire旗下的保险事业将与公司本身或产业经营绩效越来越不相关的综合比率做了一番修正,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从保险业所得到的资金 的成本,套句行话就是浮存金的成本。浮存金-我们靠保险业所取得大量的资金,系指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后,再扣除应付佣 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递延费用,至于浮存金的成本则是以我们所发生的承保损失来衡量。
  
  我们1991年的资金成本甚至比美国政府新发行的长期公债利率还低,事实上在过去25年的保险事业经营中,我们有20年是远胜于政府公债发行利率,而 且差距的幅度通常都相当可观,同时所持有的浮存金数量也以惊人的幅度成长,当然这:只有在资金成本低的情况下,才称得上是好现象,展望未来,浮存金的数量 还会继续成长,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这些资金是否能有合理的成本取得。

 

 1991
  
  Berkshire旗下的保险事业将与公司本身或产业经营绩效越来越不相关的综合比率做了一番修正,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从保险业所得到的资金 的成本,套句行话就是浮存金的成本。浮存金-我们靠保险业所取得大量的资金,系指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后,再扣除应付佣 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递延费用,至于浮存金的成本则是以我们所发生的承保损失来衡量。
  
  我们1991年的资金成本甚至比美国政府新发行的长期公债利率还低,事实上在过去25年的保险事业经营中,我们有20年是远胜于政府公债发行利率,而 且差距的幅度通常都相当可观,同时所持有的浮存金数量也以惊人的幅度成长,当然这:只有在资金成本低的情况下,才称得上是好现象,展望未来,浮存金的数量 还会继续成长,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这些资金是否能有合理的成本取得。

1993
  
  保户预付的保险费加上那些已经发生但还未理赔的资金统称为保险浮存金,在过去,利用这些浮存金创造投资收益,使得整个保险业即使面临高达107 111的综合比率,却依然可以维持损益两平。不过随着利率下滑,保险浮存金的价值大幅滑落,因此过去我们提供的比率已经无法用来衡量保险业者每年的获利状 况比较,今天一家拥有相同综合比率的保险公司比起1980年代来说,已无法同日而语。
  
  我们认为只有将保险业的承保结果与保险浮存金可以获得的无风险盈余做分析,才有办法正确地评估一家产物意外险公司真正的价值,当然一家保险公司利用其 浮存金与股东资金所能创造的投资收益也相当重要,这点也是投资人在该公司的经营表现时,必须特别注意的,只不过那需要分开另外分析,而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 的主题。事实上,保险浮存金的价值,关键在于其从保险营运移转至投资营运的转拨价格,这点可以简单的以长期无风险的资金利率作为标准。
  
  如何计算出Berkshire保险事业价值,首先先计算浮存金总额-相对于我们的保费收入总额,我们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当大的,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 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后,再扣除应付佣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递延费用,至于浮存金的成本则决定于所发生的承保损失或利益而定,在某些年度 由于我们有承保利益,所以换句话说,我们的资金成本甚至是负的,此时我们的保险事业盈余等于是由原先从浮存金获取的利益再加上承保利益。

1994
  
  就像我们在过去年报跟各位解释过的,保险事业最重要的关键,第一是保险浮存金的数量,第二是它的成本,浮存金是我们持有并非我们所有,保险事业营运之 所以能有浮存金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的保单都要求保户必须预付保险费,另外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在被知会并真正理赔之前,通常都要经过好长的一段时间。
  
  通常保险公司实际上收到的保费并不足以支应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所以大多会产生承保的损失,而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
  
  长期而言,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成本若能低于其它资金管道所需的成本就能获利,但是要是其浮存金成本高于货币市场利率的话,其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有疑问。 查理跟我对于1994年的浮存金能够继续成长都感到相当高兴,更有甚者,这些资金都是完全免费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像去年那样再强调一次,虽然我们的保险事 业经营得不错,但实际上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好。

 1995
  
  自从1967年我们进军保险业以来,我们的浮存金每年以20.7%复合成长率增加,大部分的年度,我们的资金成本都低于零以下,受惠于这些免费的资金,大大地帮助Berkshire的绩效提升。
  
  任何一家公司的获利能力决定于
  (1)资产报酬率
  (2)负债的成本
  (3)财务杠杆的运用-也就是其运用负债而非股东权益来支应资产取得的程度。
  多年以来,我们在第一项表现的相当不错,运用资产所产生的报酬很高,然而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极低,也使得我们受惠不少,这点就比较不为人所知, 资金成本之所以可以压得很低,主要是由于我们可以用很有利的条件取得保险浮存金,关于这点在其它同业身上就不敢说了,通常他们也能取得大量的保险浮存金, 但是取得的成本可能远超过应该付的代价,在这种状况下,运用财务杠杆反而变得相当不利。
  
  由于多年来这些保险浮存金几乎没有让我们增加任何额外的成本,所以它们实际上等同于股本,当然不同于真正的股本,这些资金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不过假设 1994年我们持有的不是34亿美元的浮存金,而是34亿美元的股本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拥有的总资产一点都不会增加,而且我们的盈余却可能还会不 增反减,因为去年浮存金的成本是负的,也就是说浮存金的存在对于我们的获利还有额外的贡献,而资本的增加却代表着Berkshire必须额外再发行许多新 股,所以想当然尔,更多的股份代表着更低的每股盈余,等于大大地减损了每股股份的价值,所以大家应该能够了解,为什么浮存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此的重要, 尤其是当它们取得的成本极低之时。

1996
  
  在1996年,我们保险事业的营运大放异彩,不管是初级保险-其中以GEICO车险为主,或者是霹雳猫再保业务的表现都很杰出。
  
  就像是在过去年报中一再跟各位解释的,对于我们的保险事业来说,真正重要的,第一是我们因此取得的保险浮存金,第二就是取得它的成本,这两点相当的重要,大家必须了解浮存金虽然不会反应在公司净值之上,但却是Berkshire实质价值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更进一步说,浮存金是一项我们持有但不属于我们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的产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 取保费,而通常保险业者收取的保费不足以因应最后支付出去的相关损失与费用,于是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当浮存金成本长期而言 低于从其它管道取得资金的成本时,保险公司就有存在的价值,不过保险事业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若远高于资金市场利率时,它就像是一只在陆地上笨重的信天翁。
  
  不过如同下表中的数字所显示的,Berkshire的保险事业可说是大获全胜,表中的浮存金,系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 后,再扣除应付佣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递延费用,相对于我们的保费收入总额,我们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当大的,至于浮存金的成本则决定于所发生的承保 损失或利益而定,在某些年度,就像是最近四年,由于我们有承保利益,所以换句话说,我们的资金成本甚至是负的,光是持有这些资金我们就已经开始赚钱了。

 

1997年:保险事业营运总检讨
  
  真正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保险事业的营运,GEICO正处于爆炸性的成长阶段,而且这种情况预期还会继续维持下去,在进一步说明之前,让我们先解释一下 何谓浮存金,以及如何来衡量它的取得成本,因为除非你对于这个课题有所了解,否则你根本就不可能有办法对Berkshire实际的价值做合理的判断。
  
  首先浮存金是一项我们持有但不属于我们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的产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费, 在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它投资之上,当然这样的好处也必须要付出代价,通常保险业者收取的保费并不足以因应最后支付出去的相关损失与费用,于是 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当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长期而言低于从其它管道取得资金的成本时,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一旦保 险事业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若远高于货币市场利率时,它就像是一颗酸柠檬。
  
  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损失成本必须仰赖估算,所以保险业者对于承保结算的成绩有相当大伸缩的空间,连带使得投资人很难正确地衡量一家保险公司 真正的浮存金成本,估计错误,通常是无心,但有时却是故意,与真实的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结果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损益表上,有经验的行家通常可以 经由公司的准备提列情形发现重大的错误,但对于一般投资大众来说,除了被迫接受财务报表的数字之外,别无他法,而我个人常常被这些经过各大会计师事务所背 书的财务报告所吓到,至于就Berkshire本身而言,查理跟我在编列财务报表时,都尽量采取最保守的做法,因为就我们个人的经验而言,保险业所发生的 意外,通常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不过如同下表中的数字所显示的,Berkshire的保险事业可说是大获全胜,表中的浮存金,系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 后,再扣除应付佣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递延费用,相对于我们的保费收入总额,我们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当大的,至于浮存金的成本则决定于所发生的承保 损失或利益而定,在某些年度,就像是最近五年,由于我们有承保利益,所以换句话说,我们的资金成本甚至是负的,光是持有这些资金我们就已经开始让我们赚钱 了。
  
  自从1967年我们进军保险业以来,我们的浮存金每年就以21.7%复合成长率增加,更棒的是,这些资金完全不用成本,事实上它还能帮我们赚钱,可惜 讽刺的是,就会计原则而言,浮存金在会计报表系属于负债,但实际上,这些负债对于Berkshire而言,其价值远高于列在帐上的其它股东权益。

 

1998
  随着通用再保的加入以及GEICO业务的突飞猛进,大家越来越有必要对如何评估保险业有更多的了解,其中主要的关键因素有
  (1)这个行业所能产生的浮存金数量
  (2)以及它的成本
  (3)最重要的是这些因素长期的展望。
  
  首先浮存金是一项我们持有但却不属于我们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产生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 费,在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它投资之上,当然这样的好处也必须要付出代价,通常保险业者收取的保费并不足以因应最后支付出去的相关损失与费用, 于是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当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长期而言低于从其它管道取得资金的成本时,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一 旦保险事业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若远高于货币市场利率时,它就像是一颗极酸的柠檬。

2000
  
  保险业还有两项因素可能使得意外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加剧而受到伤害:
  第一是费率的反应通常需要一段时间,一方面是法律规范的限制,一方面是新费率要等到旧合约到期后才能开始实施;
  第二,许多保险同业由于几年来损失成本普遍高估,所以损失准备回冲的结果,使得财务报表上盈余看起来还不错,不过这些额外多出来的准备已损耗的差不多了,后续能够支撑盈余数字的准备数量将极其有限。
  
  为了慰劳同仁们的辛劳,从Tony以降,GEICO都利用两项,惟二的两项数据当作评估绩效与奖金分红的标准:
  1)是保费收入增长的比率;
  2)是续约保户(泛指投保超过一年的客户)的承保获利表现。
  1999这年两项数字都十分优异,因此我们加发了相当于28.4%年薪的奖金(金额合计1.133亿美元)给公司所有的同仁,Tony跟我一向很乐意签发这类支票。

 

2004
  
  保险商们总是经营惨淡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出售的产品是商品化的。保单是标准化的,而且有诸多的供应商,其中有些还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公司。更要命 的是,大多数买保险的人并不在乎是买的谁的保险。消费者们会说我要吉列刀片或者给我来桶可口可乐,却没有人说请给我来份国民赔偿的保险。结 果,在保险行业价格竞争极其激烈。
  
  因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可以克服这个行业的这种特点,并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呢?我们通过好几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NICO的战略。
  
  当我们买这家企业时,表面上看起来它并不具备可以克服那种长期麻烦的特点。它默默无闻,没有信息上的优势(该公司从来就没有过保险精算师),不是一个低费用的运营商,还通过总代理进行销售—— 一种很多人认为过时的方式。然而在38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它都有明星级的表现。事实上,如果没有收购它,伯克希尔有现在的一半规模都算运气好了。
  
  事实上,我们在NICO得到的是一种很多保险商几乎无法复制的经营理念。你能想像有任何上市公司可以接受一种导致销售收入下滑的商业模式吗——就像我 们从1986年到1999年间所经历的那样(见附表)。值得强调的是,这样巨大的下滑并不是因为无法吸引业务。只要降一下价,NICO就可以迅速得到数十 亿美元的业务。但我们坚持有利可图的价格,而不去跟那些乐天派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我们从不抛弃顾客——但他们会抛弃我们。
  
  绝大多数美国企业信奉排斥持续业务下滑的组织信条。哪个CEO会愿意告诉自己的股东:不光去年,而且在以后年份里,我们销售额都会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里却不止一次地发 出过这种警告——编者注)在保险业界,由于那些愚蠢定价保单的后果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结果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一个保险商过于乐观,那么,它报告 的收益将会是高估的,而真正的损失往往在数年后才浮出水面(这种自我欺骗几乎让GEICO20世纪70年代末倒闭)。
  
  最后,工作中往往会有一种恐惧因素:缩水的业务往往意味着裁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员工们会自动为低定价开脱,说服自己必须忍受这样定价来保持组织完 整及取悦销售系统。如果别人指责他们,他们还会继续争辩说,行业复苏即将来临,如果不这么做就不能更好地利用复苏这个好时机。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承诺不管情况有多么严峻,NICO的任何雇员决不会因业务量下滑而被解雇。而且,NICO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如表1所示,它可 以承受过多的员工。但它却不能承受过低的价格和破坏自己的承保纪律:一个不十分关注今年承保是否有利可图的保险机构,明年还会这么干。
  
  另一个商品化行业的取胜之道是低成本运营。在大汽车保险商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在低成本方面享有盛誉。对NICO而言,那种潮起潮落式的模式有它自身的道理。对于以低成本取胜的企业, 需要靠不断地降低成本来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正是我们从GEICO那里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