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以东北地区为例

聂辉华 方明月 李涛

摘要:利用2004年开始在东北地区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政策所具有的“自然实验”性质,本文第一次基于全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使用面板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雇佣和研发行为以及生产率的影响,并讨论了企业行为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形势的影响。我们发现,增值税转型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和生产率;但企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的方式;增值税转型还显著地减少了就业。本文的发现对于增值税转型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增值税 企业 固定资产 就业 双重差分
--------------------------------------------------------------------------------

* 聂辉华、方明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企业与组织理论研究中心;李涛,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作者感谢谭松涛、胡卫锋、杨继东和一位匿名审稿人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研讨会参会者的建议,第一作者同时感谢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资助。

本文已发表于《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引用请注明。

全文下载:http://www.niehuihua.com/dispArticle.Asp?ID=620

 

一、引言
 
减税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将改革增值税(VAT)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事实上,自从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在其后的十年中一直是最重要的税源,占总税收的35-45%(国家统计局,2007)。2004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财税[2004]156号文),准许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含大连)等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六个行业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时,可以在进项税额中抵扣购买固定资产所缴纳的税额。这一政策被称为增值税转型,即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按照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企业的增值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但是购进固定资产的税额不能在进项税额中抵扣,因此实际上是对固定资产以及相关费用进行重复征税。如果按照消费型增值税计税,则购进固定资产的税额就可以在进项税额中抵扣,因此减少了企业的增值税。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只有中国、巴基斯坦、多米尼加和海地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安体富,2007)。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政策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随后其抵扣方式由增量抵扣改为全额抵扣,并且其抵扣范围中增加了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06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将第二批军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纳税人纳入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实施范围。2007年,增值税转型政策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推广。2008年,这一政策惠及内蒙古东部地区。2009年1月,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
很多学者认为增值税转型总体上是有利的。例如,安体富(2007)认为,消费型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增值税转型会使劳动力成本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从而会使我国的就业雪上加霜(例如张欣,2008)。遗憾的是,尽管不少学者对增值税转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目前还没有经济学文献从经验上考察增值税转型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企业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首次从微观数据层面分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进而讨论增值税转型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
2004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进行增值税转型政策试点,这一事件相当于一种“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因为对于在东北地区登记注册的企业来说,增值税转型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完全外生的事件。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东北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来判别增值税转型政策的效果。但是,在对比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所有地区的企业在2004年前后会由于其他原因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在对比时必须剔除。这样,我们不仅要将东北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对比,而且要将2004年之前的所有企业和2004年之后的所有企业进行对比,综合考虑这两种差异的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中的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相对于最小二乘法(OLS),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较好地避免了政策作为解释变量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或者确切地说是控制了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如果数据集是面板数据,那么双重差分模型不仅可以利用解释变量的外生性,而且可以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双重差分模型成为近年来经济学者评估公共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Eissa1995)和Feldstein1995)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美国1986年所得税改革对不同人群劳动供给的影响。本文可能是第一篇利用微观数据对中国增值税转型政策进行面板双重差分估计的文献。
利用国家统计局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先后构建了19992005年非平衡面板和包括不同年份的多个数据集,使用面板双重差分模型从经验上考察了2004年开始在东北地区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投资、研发行为以及利润率、生产率的影响,并讨论了企业投资和雇佣行为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形势的影响。本文的主要估计结果表明,增值税转型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在2005年使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加了大约971万元,使企业的劳均资本平均增加了大约15千元,同时使企业的人均销售额平均增加了大约27千元。显然,增值税转型在提高企业的资本劳动比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这种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资本替代劳动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的。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的绝对数额总体上有所减少,同时企业的研发密度也没有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增值税转型显著地减少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使每个企业的雇佣数量平均减少了大约10%。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不同的样本和方法,我们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说明,增值税转型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在促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同时,要防止就业数量的下滑。此外,如何将固定资产更新和自主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剩下的部分作如下安排:第二部分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估计方法和计量方程,第四部分设定指标和进行描述性统计,第五部分提供主要的计量结果和稳健性检验,最后进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