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无形,道也有“形”——《道德经》笔记之十四


 

道虽无形,道也有“形”
——《道德经》笔记之十四
 
老子的这个章节(第十四章节),光从字眼上看,好像很晦涩——又是“夷”、又是“希”、又是“微”的,都是些状形的文字。想来都是要表明老子对于大道“无形”的一种认识和观点。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到的,叫做“希”;触摸不着,叫做“微”。
在老子的心目当中,道这个“东西”(只能且以“东西”言之了,委实无法以某个字眼来归结它),是一种不可言传的虚玄之物——大至无边,小到极致;来之无起始,往之无终极。我个人以为,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在某个硕大而又虚空的坐标上的一种穿越,且没边没际,无形无影,只能是一种人体思维中的印象之念了。
老子对于道,对于道(从大里说)、对于宇宙、对于大自然(从“小”里说)的这种敬畏之心,于今看来,也实属难得;而且他老人家对于道之引述和描绘,则更是没有更恰当的方式可以运用了的智慧之晶了。
其实,正如老子所言,这里的三个方面(“夷”、“希”、“微”),是无法简单、刻板地分别细说的,应将其作为一个事物的整体特征来看待它。因而,对于今人,我以为还真没有必要苛字刻句地去寻求一个详解来(也看见很多注释的文字,曾作了详尽的注解,我以为,读老子,只求意会,为获得一种感觉和状态、一种看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并不奢望能处粗略读之下求得大道罢)。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它的上面并无特别明亮的显现,它的下面也并不是人们臆想中的那样昏暗。它(道)是无法用言语文字来描述得清楚的,反正是一种无形、无象、无声、无动的无状之物,它存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混沌和不确定性。(你)正面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起始?),从后面追着它,又找不到它的尾(终极?)。
呵呵,道的形态还真难描述,也真难为了老子了。其实我自感到,老子是很不希望将它所论的“道”,一某种具体的形状来加以描述的;可是没办法,它要借“道”论道,就无法不说到这个“道”的某种状态——这是一种悖论,一种蕴含着哲学大家孤独的痛苦的悖论罢!
好了,连同先前的一些章节,老子将个叫做“道”的东西,已经从多种角度作了他所认为可以描述的描述,很痛苦,但毕竟给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尤其是现今的普通人)以感受的基础。但愿我们后人的揣摩与认识,不会陷入现代人自身所无法逃离的局限和“自以为意识”(想当然)。
 
那么,明白了“道”这样一种“东西”的状态之后,又如何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以为,我们如果能够意识到“道”的古往之路径,就可以顺应着道的运行路径,并用其来意识和“勾勒”出符合“道”理的行事方法来。
想来,当时的老子,他在这里所要告诉的主要对象,自然是那些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帝王之辈了,他老人家的那些个言语和思想,不也是为了让当时的统治者能更好地按照“道”的运行路径去看待事物、去做事情的吗?
好在我们有幸,作为平民、更重要的是作为他的后代,也读到了他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思想。
 
老子对于道的带有无上敬畏的思考和论述,令我感到,其心胸的无比宽大与厚实。尽管说,没有一个人可以摆脱其所处年代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个人感觉,以老子的思维,他就跟他所论的“道”一样,是一种可以穿越(穿透)整个时空的思维形态。虽说在具体的事物(微观层面)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性,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断是无法预知几千年后的人类现状了——但是,以宏观的角度,他却真是可以对我们这个人类世界作出一个“精准”的“评估”的——这是基于老子对于道的认识(而“道”是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世界的无形之箭啊!),也是老子以人性的本质所可以预知到人类发展的过程甚至结果的理由所在。
他老人家对人的荣辱之“惊”的点到程度,还有看到人们本性当中对于浅浮于现世的那些价值赋予的虚无之物的追逐——不都是真真切切,精到毫秒吗?!
 
因此,在《道德经》当中,在每一个相关的章节当中,老子每一次(每一处)对于“道”的描绘,都是将他所理解和看待的“道”中之道,无偿地与我们分享啊!
 
所谓“大千世界,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想来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罢。
——世间万物,看似偶然;其实,它(道)是并不以任何人(哪怕是帝王)的意志为转移的。
 
                                     感于20095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