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推出之前A股市场走势的战略判断


   

在创业板推出之前,A股市场的走势如何?价值中枢的移动轨迹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路去判断这类问题?中金公司、银河证券等知名券商推出的研究报告认为“二季度将是反弹行情的结束”的结论是否成立?诸如此类的问题,事关中国股票市场走势的战略判断,是我们能否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 

    一提到“战略”二字,许多人常常认为是纸上谈兵,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其实,战略决策远比战术执行重要得多。金融危机未来如何演变?中国经济形势是否已经止跌企稳?中国刺激内需的战略思路是什么?政府为了实现这些战略思路已经采取或者即将采取什么政策手段?弄明白这些战略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战略判断,才能决定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进取的还是谨慎防御的投资战略,才能确保我们在大多数人对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形势杞人忧天之时不会战略踏空!战术执行层面的东西永远都是服从于战略决策的雕虫小技而已。战略方向判断清楚了,在熊市中可以让你及时抽身而退,在牛市中则可以确保你不会踏空;战术手段执行得好,在熊市时可以让你减少损失却不能完全避免损失,在牛市时可以让你多赢利却只能锦上添花!当有些市场知名人士在去年下半年忧心忡忡地担心中国股市还会跌到800点以下的时候,现在你应该清楚战略误判随大流让你丧失的是什么?如何从政策面的变化判断股票市场的走势以及价值中枢的移动,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 

    首先,去年112-3日,在西安华商报主办的“华山论剑: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上,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股票市场不会再下1700点,应该闭上眼买股票,而且买完后闭上眼别看。相信华商报的朋友们以及刘纪鹏、叶檀和水皮先生都可以为我作证。水皮先生在其主持的华夏时报上,有勇气向全国的投资者摊出他的底牌:“请大家记住, 114日,我最后一笔资金全部换成了股票”,你不用问水皮先生的出身以及所从事的专业,仅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水皮先生就值得许多券商的战略研究人员汗颜、尊敬和学习。 

    这种判断的理由在于,其一,中国货币政策已经由原来的“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政策信号的转变告诉你政策底就在这个位置,从这一刻起,政府政策已经由原来的“抽水器”转化为“注水机”,水位的升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忧虑为转移的。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措施,都相当于往股市里注入一点水,人们越是忧虑,政府政策措施的力度就越大,股票市场的“水位”升高的越快。其二,假设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各国经济是垂危的病人,各国政府是医生。那么,当美国政府、中国、欧盟、日本等国不约而同地开始救市时,相当于这些病人都去过诊所、看过医生、吃过药了,虽然病人们病得很重,未来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完全康复,期间病情必然会有反复,但是一定是向好的方向反复。所以从救市方案出台开始,金融危机局势会有反复,但是一定是向止跌、企稳、复苏、成长、繁荣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进一步恶化。大家以病人没有去过诊所、看过医生、吃过药的眼光去判断未来的病情发展,势必导致病情被盲目夸大,从而形成过度悲观的后市预期,势必错过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这个时候,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决策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巴菲特呼吁人们买股票绝对是一个前瞻性非常清楚的建议,以他的身份把他的选择毫无保留地告诉投资者可以说是够义气了!可是看一看当时的情形,到底有多少人领悟了巴菲特的良苦用心!相反,许多人把巴菲特的选择当成一个笑柄,似乎巴菲特也“不过如此”。殊不知巴菲特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分阶段战略建仓不可能象散民和小机构那样在一个时点迅速完成,只有超前于其他竞争对手,才能占领战略上的制高点稳操胜券,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堪称投资大师而大多数人都只能非常平庸的原因。其实不难推断,在那些对巴菲特冷嘲热讽的人中,踏空的人可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次,随着刺激内需的十条、国家金融九条以及增加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财政政策是增加财政支出保经济增长,是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角,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仅仅是通过增加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配合财政政策保经济增长。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对于股票市场大致可以构成200-300点左右的支撑,股票市场的价值中枢应该相应上移200-300点。此时,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上证指数大致不会再下2000点,绝对不会再下1900点。 

    第三,从今年年初开始,货币政策逐渐开始成为主角,信贷扩张走上前台为财政政策配套,全年5万亿的信贷额度在今年一季度用掉了4.58万亿,广义货币供给量M253.1万亿元,同比+25.5%,比上年末加快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给量M117.7万亿元,+17.0%,比上年末加快8.0个百分点;现金投放量M0349555亿元,比年初+45812亿元,同比+32485亿元;一季度信贷规模达到4.58万亿元,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大致可以构成200点左右的支撑,股票市场的价值中枢应该相应上移大约200点。此时,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上证指数大致不会再下2200点,绝对不会再下2100点。 

    第四,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及其细则出台、十七大召开以及中央第三批投资的落实,尤其是G-20峰会圆满落幕是更加明确的政策信号。在G-20峰会圆满落幕之后,(1)各自为政的救市转变为全球协调救市;(2)分散的救市资金转变为共同出资的救助;(3)具有很大随意性的救市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协调;(4)因国而异的亡羊补牢转变为具有趋同标准的监管协调。如果说去年10月美国及其他国家政府救市相当于各国医生在自己的诊所里给各自的病人看病,G-20峰会的召开则意味着全球医生云集一堂专家会诊。只有假设全世界的医生都是庸医,才能支持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会进一步恶化。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措施,对于金融危机的缓解势必产生正面影响,对于股票市场大致可以构成200-300点左右的支撑,股票市场的价值中枢应该相应上移200-300点。此时,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上证指数大致不会再下2400点,绝对不会再下2300点。 

    对于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势,中金公司、银河证券等知名券商做出了“二季度将是反弹行情的结束”的判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论断? 

    首先,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公开发布的结论是为其投资战略服务的,出于自身利益是为了对市场走势施加影响力的,不是具有独立立场的客观判断,与其投资策略内部研讨会的结论完全是两回事。所以“二季度将是反弹行情的结束”这一结论未必是他们的真实看法。   

    其次,即使“二季度将是反弹行情的结束”这一结论是他们的真实判断,也缺乏有效的逻辑支持。一方面,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形势已经止跌企稳,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出现;另一方面,即使现有的政策力度不再进一步加大,随着现有的政策效果滞后逐渐体现得更加充分,也有理由推断中国经济将在第三季度开始逐步走出谷底。 

    第三,如果“二季度将是反弹行情的结束”这一结论确实是他们的真实判断,就只能证明他们缺乏战略判断的能力,这再次证明国内券商研究队伍在战略研究能力上的薄弱。 

    从影响股票市场走势的其他政策面措施来看,在创业板、重启IPO、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和港股直通车等制度创新中,除了融资融券是一个明确的利好措施外,其他政策措施无一例外都有可能是政策利空。对于这些措施出台的逻辑顺序可以这样判断:   

    第一,理论上融资融券试点没有完成,股指期货就不可能推出。因为融资融券试点不完成,相当于股票现货市场没有做空机制,盲目推出股指期货只会使现货市场的问题放大,会给股票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相信监管层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因此融资融券试点的进展情况可以作为股指期货何时推出的一个参照物;   

第二,对于券商而言,推出创业板与重启IPO都是大蛋糕,两项政策措施都顺利启动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但是这样做监管层无疑将会承受巨大的市场压力。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与重启IPO相比,创业板的推出显然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更多利益主体的博弈动因。

第三,在创业板、重启IPO、股指期货和港股直通车等利空措施中,监管层无疑把推出创业板放在了第一位。尽管创业板的实施办法已经于今年51日开始实施,但是创业板的公司挂牌上市至少要到8月以后。是否重启IPO可能要取决于创业板推出对A股市场的影响而定。创业板推出以后,如果A股市场走势平稳,重启IPO将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如果A股市场走势动荡,推迟重启IPO先稳定A股市场是优先选择。

第四,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周期来看,每次“两会”召开前夕,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为“两会”的顺利召开让路,今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多事之秋的一年,相信在建国60周年大庆之际,监管层首要的选择是确保A股市场的稳定,而不是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匆匆忙忙推出创业板。因此,创业板的公司真正挂牌上市也许将在今年8月甚至10月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而,创业板的推出就成为我们判断监管层是否会在政策面上出利空措施的参照物。 

    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已经好转,中国经济形势的动荡已经止跌企稳,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中国政府的政策信号和未来取向已经非常明确,我个人的乐观判断是,破晓前的曙光已经初露端倪,中国A股市场在政策面上找不到大幅下调的理由,至少在今年8-10月份之前仍将维持小幅震荡的慢牛格局。我的判断是,A股市场不仅不会再下2300点,而且如果基本面不发生大的不利变化,比如说猪流感的影响不会进一步恶化(我坚信猪流感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负面因素),上证指数应当能够站到3000点以上。 

      因此,我仍然再次重复以前说过的话,我们没有理由对后市进一步悲观失望,现在的点位可以说仍然位于价值区间的底部区域,这样一种判断支持我们在8月份创业板推出之前做一个阶段性的中长期投资决策。

 

新浪博客周:

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振兴的逻辑判断

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点判断

中国刺激内需思路的回顾与反思

金融危机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

强势震荡格局下的投资机会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