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但对国家物流业救市资金,有地方似乎没这样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申报项目首先要符合“物流规划”支持方向和原则,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竞争力,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企业属于A级物流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湖南发改委交出的名单,开篇虽然赫然写着“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原则”,但入选的11家企业,竟然只有一家A级物流企业;主业是物流业的仅有3家。而从国家首选扶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看,仅3家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何谈示范带动?
作为湖南省级别最高的
主力成弃儿
半个幸运者
“今年4月初,长沙市发改委通知一下达,我们立即组织申请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项目。市发改委对我们的项目很认可。由于所报项目在省内领先,所以对获批很有信心。”谢豪对记者说。
一力申报的园区项目分三期建设开发。一期工程在2003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现已入驻钢铁、家电物流企业683家,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年创税收过亿元。二期工程在2006年底前完成部分征地手续,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类工程,占地
但该项目报上去后,如石沉大海。更让谢豪想不到的是,如今入选湖南省唯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项目”的却是一家闻所未闻的公司。想了解一下该公司,却发现它连网站都还没开,更莫谈A级物流企业。
该企业连上报项目的土地,也是新被批准的“拟新征土地”。只有一纸规划,工程都没开工。国家物流救市资金,是给成熟企业发挥模范带动作用,现在却给半路出家的新生交学费?而且学费不菲,在物流业专项投资申请名单中,给该物流新生申请的贷款贴息资金高达2000万元。
不过就算落选,一力总算事先被通知到了,还算幸运儿。而部分物流龙头企业,事先根本不知情。
多数不知情
自从
该通知列出了国家在2009年对物流业扶持范围包括五大类: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物流配送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标准与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作为湖南省为数不多的
“邵东星沙项目完全符合‘通知’要求。”张岩对申报项目很自信,他还有一个特别理由,“政府若把钱都投向长株潭地区,可能使其他区域成物流死角。国家应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分散投资区域。邵东地区发展虽然不及长株潭地区,但该地商流繁荣,有12个专业批发市场、11个工业小区、58个乡镇集贸市场、408个加工专业村……是个辐射周边省区的商品集散地。只是物流较差,但前景好,星沙项目应该被重视。”
可惜,这只是张岩的一厢情愿。最终结果是:一,入选湖南省物流配送类项目的5家企业,4家在长株潭地区。二,5家企业中,只有一家主业是物流业,且是专做医药物流。
同样遭遇的还有湖南知名
三大A级物流企业的遭遇也不足为怪。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下称省物联)常务副会长张龙发对记者说,“湖南省共有34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
而该协会也是湖南省最大的物流行业组织,拥有180家会员物流企业。作为湖南省最庞大的物流主力战队,竟然成为物流业救市中的一群弃儿。
抛开“物流办”
“两委”的博弈
张龙发所在的省物联,也是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物流办)的成员单位。该省物流办也是湖南省物流业工作的最高协调部门,由副省长陈肇雄直接负责。
省物流办的办公室设在湖南省经济委员会(下称省经委),由省经委一位负责人主持常务,协调省交通、铁路、商务等相关物流主管单位工作。工作上对接国家发改委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凡是涉及物流行业的工作,物流办基本都会找我们”。张龙发对记者说。但在这次国际物流专项投资工作,没听到物流办的任何音讯,而申报名单却忽然从发改委传出来。
按照国家要求,各地物流联席办的工作都由发改委牵头统筹。湖南省的物流办为何设在经委?在物流业管理上,湖南发改委和经委都有相关综合管理职能,两部门是怎样的关系?
湖南省经委副主任、省物流办主任曾柯立对记者坦言,“湖南省物流办一直设在经委有历史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物流概念,但当时国内物流业发展落后,政府也缺乏产业管理意识,先后有国家经委、经贸委、计委等交叉管理。但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2002年3月,国家经贸委召开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十五’期间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着手研究制定有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国家计委着手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由此各地经委,或经贸委,开始抓物流业工作。”
2003年,国家再次机构改革,把国家经贸委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等职能,及国家体改委的职能并入该年新成立的国家发改委。而后,国家经委和国家经贸委先后划归国家发改委。但这次改革中,各地方政府在组建发改委时,依然或保留经委,或保留经贸委,并与新设的发改委并行,成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不同的是,各省(市、区)发改委不但与本省(市、区)政府有政策接口,还与国家发改委有政策接口;而各地方经委、或经贸委只与本省(市、区)政府有政策接口,与中央政府无直接政策接口。这样以来,在职能交叉的情况下,地方发改委多了一个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渠道优势。而发改委因为收编原体改委职能,具有宏观调控和部门协调权;因为收编原经委、经贸委的职能,又兼备诸多微观管理权。
2003年,湖南省政府率先建立了湖南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湖南省经委,由副省长直接负责。
而直到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才启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此时的湖南省物流办早已上路。国家发改委也在这一年,要求各地政府建立物流联席办制度。湖南省政府因为先行建立省物流办,在分别征询了经委和发改委意见后,确定由省经委牵头省物流办工作。该工作模式也延续至今。
但在省物流办的实际运作中,牵头单位湖南省经委,虽然给行业做了大量工作,却发现自己的单向政策接口,不具备省发改委那种国家发改委和湖南省政府双向政策接口管理优势。很多国家投资的大项目,省发改委也不与省物流办协商,就直接操办了。两家单位无形中成了博弈的对手。
绕过“老东家”
作为湖南省物流业管理“老东家”的湖南省经委也不禁困惑,“由于长期以来,湖南省交通、铁路、商务等部门物流部门协调工作,由省经委牵头的物流办负责。所以对很多工作,省发改委做不了。但发改委能拿到国家的大项目及拨款等,他们就以此吸引一些物流企业。这样多头管理的乱局就出现了。”
对于入选的11家物流企业,一直与湖南省各类物流企业打交道的彭国赛,也皱起眉头,“大部分企业我都没听说,也不是物流企业,估计只是自营了部分物流业务。”
作为湖南省物流办的成员单位的省物联常务副会长张龙发不解地对记者说,“我们有180家物流会员单位,34家A级物流企业。如果申报能公开些、透明些,能征询省物流办的意见,也不至于名单一出,就在省内物流业中引发非议。”
但记者采访湖南省发改委办公室一负责人,对方只答以“我们是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做的。”随后挂断电话。
替补吃盛宴
在星沙物流张岩看来,“那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专项投资的救市名单,几乎与国家发改委要求的‘项目必须符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支持方向和原则……’的要求和精神背道而驰。”
三点疑惑
第一,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开篇就先明确“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其主体企业应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生产和流通领域也有企业经营物流业务,但不是主流物流企业。
物流业救市资金当是围绕主流物流企业开展。再看湖南物流业救市对象,在11个企业中,只有2家企业算真正的物流企业。其他企业虽有物流业务,但多是副业,这些企业更像物流市场的替补队员。
第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六大基本原则”,第一原则是要求“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同样对物流救市资金,国家发改革委员明确要求是A级物流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湖南34家A级物流企业,仅选一家A级物流企业。
即使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看,湖南有35家国家级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入选的6家企业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企业中,只有红星等三家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11个名单中竟还有一家企业两者都不符合,却被列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类别,申请2000万元的贷款贴息。
第三,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十大主要任务”,第一条任务是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第二条是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
而在11家企业中,8家企业属于自营物流,这些企业或是生产企业,或是流通企业。在11个项目向国家申请的1.75亿元中,属自营物流项目类的占1.3亿元。如此资金安排不像在推进物流社会化,不像在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而像在鼓励工商企业扩大自营物流。令人愕然!
政策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决策者对现代物流的认知水平,也取决于决策者的能力和素质。湖南如此奇怪的巨资安排,在带给物流业替补队员一场盛宴时,也带来诸多疑问。
一位物流企业人感叹说,“符合的,不一定获得批准;报上的,不一定符合标准。每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各地都有‘跑部跑省’活动。项目申报难免有人情关系作祟,只是大家心照不宣。”
权当学费?
对于11家企业来说,无论是生产、流通企业做自营物流项目,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开建时间平均不到3年,即大部分项目是在近两三年内规划上马的。企业多是物流路上的新手。如此救市资金不像在保龙头物流企业,而像是给物流新生们交学费,乃至交杂费。
从入选的湖南某水产公司上报的冷链物流项目可见,该项目在网上的一个招商书上显示,“项目2008年10月动工建设,2010上半年投产运行。”无疑这是个新手。而且此前,该水产公司并无值得美誉的现代物流运作经验,而是一个传统水产品供销企业。
而其招商书上的项目招商方式之一,“短期单项合作。湖南某水产公司出地15亩,引进出资方以物流大厦为主体进行房产开发,然后进行房产分配或利润分配。”这似乎有以物流名义做地产的趋向还难说。
在物流业重点工程申报项目汇总表中,位居11家企业的首位的是,湖南益阳某水产品有限公司的冷链工程。多数物流企业人都表示没听说过该企业。大家能了解的只有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蒋作斌曾任益阳市市委书记(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根据资料显示,该水产品有限公司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在冷链物流领域仍属“半路出家”。
在11个项目中,属于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的占6个,其中四个是冷链物流项目,在单类项目中最多。这确实符合湖南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2008年,湘西椪柑滞销20万吨,腐烂率超过30%,产地收购价甚至只有5分钱一斤还卖不动。柑农遭受丰产滞销,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农产品冷鲜物流。
星沙物流的张岩对记者说“大部分企业搞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有一些投机的成分,而且部分企业的项目不但没有特别优势,连土地都是新征的。而冷链物流因为投资大,要求高,不是说你有冷库就能做冷链服务了,它还需要专业化人才。即使成熟的企业,也不轻易地投资冷链物流。对这类项目,国家资金更应该选取成熟的企业投放。其中入选的红星实业,确实是冷链领域的龙头。”
未来需咋办
沟通没必要?
一次的错误,也许不算大问题;问题该是那些制造错误的体制如何调整。未来“两委”是否能吸取经验,通过沟通和协调机制共同搞好工作?
“目前,国家从上至下都是发改委在统筹管理物流业。我们干吗和他们沟通?这里不存在沟通不沟通的问题。” 湖南省发改委产贸处李驰处长对记者说。
一位知情人士不以为然,“过去是省经委负责物流办工作,现在物流业被国家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了,省发改委欲凭借项目审批权和投资分配权等吸引物流企业,扩大势力筹码。但是目前湖南省一副省长正组织考察其他省市物流管理体制,最终根据论断将决定是由经委,或发改委牵头物流办。而省经委或将改组为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因此,‘两委’目前正处于机构改革期间的微妙碰撞。”
但省物流办一负责人表示,“(发改委)不沟通不合作,不是认真工作,而是为了揽权。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做到的,如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城市垃圾物流谁能都管到?最好是运用协商机制,大家通气,才能抓好!
然而,
李驰对记者表示,“他们(省经委)一直在争取抓物流工作,虽然在搞牵头工作,但一直也没抓起来。现在也是想通过省财政政策吸引企业。但省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很有限,一个项目可能就给20万至50万元。而国家发改委给一个项目能达200多万。”
体制待理顺
当前,我国物流业还需要救市,但如何理顺管理体制当是最重要的。
“下治治事,上治治人,睿智治法”,在我们物流政策建设过程中,过去更多是集中在治事和治人上,这种治理往往因为缺乏先进理念,缺乏系统性的法制依据,其人为的随意性造成一些伤害,难以弥缝。
救市只能解一时问题,解决不了长久发展问题,而且如果体制和法制滞后,连一时问题有时也解决不好。湖南物流救市问题就值得思考。因此要振兴物流业,还需把系统化的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放在首位。
目前,不单单是湖南省存在经委和发改委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矛盾,在湖北、四川、山西、辽宁、天津等地保留省(市)经委;在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江西、新疆、贵州等地保留省(区)经贸委。这些地方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发改委、经委、经贸委三类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博弈的问题。
2008年,国家开启了自上而下的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等领域的部门改革,改革目前已向各省市(区)推进。现在,上海、浙江、宁夏,安徽、北京等地已把原来的经委,或经贸委与其他部门职能,整合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强化发改委的物流联席制。
未来期间的物流行业管理是否还有大的变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不久前对记者指出,“物流业有复合型的特点,这不是哪一家单位可以管得全的。现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比较可行。”
湖南省物联常务副会长张龙发对记者说,目前全省物流业仍是分散的管理方式,由于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交叉,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等问题。建议省政府明确一个综合部门主管全省物流行业管理,设立专门的物流机构,发挥联席办的作用,配备专门的编制和经费,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能。同时,以分管副省长牵头,建立相关部门和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
不过,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索的问题:第一,统筹管理下的权与责的问题。发改委或经委,做好也分不清谁作为了,做不好似乎都没责任。
第二,改革的时限性,虽然改革需兼顾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不能“一刀切”,但也不能无限期的拖延改革。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往前推进?
第三,物流产业政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需要政府把物流业看成一个独立产业,而不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产业的附属,保持一些前瞻政策的延续性。
第四,上下对口的相对稳定与惯例化,物流统筹管理制度不能因人事更迭等原因而变化。目前省级政府是发改、委经委在管,而市级及市级以下主要是商务和交通部门管。这种政策对接结构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渠道,并形成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