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判断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很多人在判断上其实还很模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投资增长有24年高于10%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积累了大量无效的过剩产能。我初步了解的情况表明,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约2.5亿吨,煤炭产能过剩约4亿吨,汽车产能剩约300万辆,水泥、电力、纺织等产能过剩也十分突出。因此,我认为这次危机加速了困境的到来,必须正视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要看两个关键数据。 41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形势表明,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6%,是去年5月份以来的第11个月连续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是去年7月份以来的第8个月连续下降。怎样看待这两个数据的双双下降?从消费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意味着购买同样商品的货币支出减少,这是正常的。但问题在于,一季度的状况是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意味着企业原材料低价购进的收益被抵消,经营效益普遍走低,下岗失业增多。另一方面,居民受商品价格下降刺激的消费动机,因就业和收入不稳定而迟疑观望。由此可以判断,一季度6.1%的经济回暖迹象,主要是靠中央大项目的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推动,而不是消费拉动的内生性增长

2、继续高估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缺乏依据。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深度衰退,已经导致我国出口的结构性和总量性同步下滑。尤其是电子、机械、服装、钢铁、玩具和家居用品等出口产品,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的挤压,使我国的生产过剩危机凸显。去年9月以来,我国4次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涉及近4,000种产品,其中161种“触顶”达到了17%。即便如此,一季度的对外出口仍然下降了19.7%,说明提高出口退税率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当有断臂求生的勇气,化工、钢材等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企业主动关停并转,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如果继续采取增加出口品种、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刺激政策,就是对这次经济危机的严重误判,不但不能挽救出口下滑,而且会在误区中越陷越深,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环境

3需要观察十个产业振兴规划的有效性114225,国家发改委用40多天的时间,就推出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十个产业振兴规划。除了物流业之外,其余均为制造业。我在仔细分析后认为,十个产业振兴规划基本上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程序,每一个规划也没有给出具体细则量化目标让人十分担忧的是,十个产业都存在着生产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都表现出产能过剩、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不高等普遍性弊端。以钢铁产业为例,目前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钢企混战大大降低了钢铁业利润率。在这种情况下,以产业振兴的名义进行事实上的政府干预,必然造成利益相关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博弈,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首先享受政策红利,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等因素也会卷入到这个博弈机制中来。我在调研中发现,各级政府以产业振兴为幌子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继续投入土地、资本营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实现所谓政绩目标。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扭曲了市场运行机制。

4、形成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的一揽子计划。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就有一个共识,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在于启动面广量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但对于小城镇所起的积极作用,很多人时至今日还不是十分了解,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我认为,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有能力消化过剩产能,是逆境中可以培育的一个有利因素。小城镇还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相对有条件加强水利、能源、电力、通讯、信息和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基础教育、科技推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品的服务平台。因此,我建议以小城镇建设应对这次全球经济危机, 形成重点突出的一揽子计划,为内需型经济奠定长期的利好基础,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强对农民就业的承载力和居住的吸引力,建设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自然化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