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灵到失灵的“马铃薯效应”
---从纵向视角看金融危机下制成品出口价格
白 明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正承受着巨大的价格压力。作为“世界工厂”,制成品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地位至关重要,因而,十分有必要对现阶段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的价格走势做出客观评价。
温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实际上,2008年10月份以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是风声鹤唳,但实体经济受到的打击要远远小于虚拟经济,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因此,单纯从海关编制的价格指数上看,2008年10月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同比上升幅度达7.7%。事实上,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的时候,还是在“直下”的时候,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受到的拖累都要相对温和与滞后一些,基本上可以用“逐步”来形容。2008年11月和12月以及2009年1月,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5.6%、5.3%和3%,涨幅“逐步”缩小,而2009年2月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则同比下降1.6%。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就已经出现负增长。可是,为什么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却要“急转”了3个月之久才最终“直下”?固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造成的冲击要经过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但依笔者之见,在这3个月中,国外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购买能力虽然下降,但购买意愿却在上升。一降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既是制成品出口大国,也是制成品进口大国,但出口的制成品和进口的制成品之间却存在着档次上的明显差异,需求弹性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就拿服装进出口贸易来说,同样是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人可以少进口甚至不进口国外名牌服装,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却要弃贵从贱,更多购买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服装,这也正是“马铃薯效应”在当今国际贸易上的某种体现。早在1845年,英国统计学家吉芬发现,爱尔兰发生灾荒,马铃薯价格上升,但是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原因很简单,由于马铃薯在当时情况下是人们的最基本食品,马铃薯价格的上升就意味着人们实际购买力的减少,因而就更没有闲钱去消费肉等一些更昂贵的食品,只能够购买更多的马铃薯来充饥,这也就是所谓的“马铃薯效应”。由此不难理解,2008年11月、12月以及2009年1月,中国的服装出口数量虽然减少,但减少幅度比起服装进口数量的减少幅度分别要少16.5个百分点、14.9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
然而,如果没有了购买能力,即使购买意愿再强烈,需求规模终究是要萎缩的。所以,从2月份开始,面对着国际市场的委靡,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在价格水平上终于“挺”不住了。不过,由于残余的“马铃薯效应”犹在,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下跌或许还能够比较缓慢。事实上,2月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的“局部”下跌幅度要比出口贸易价格水平的“整体”下跌幅度少0.9个百分点。
当然,“马铃薯效应”的适用性也有一个底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一步恶化,人们的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由于消费能力受到进一步约束,消费者不仅舍弃高端奢侈品,甚至还需要舍弃一部分中低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低附加值制成品规模也会出现大幅度萎缩。同样以服装出口贸易为例,正是由于“马铃薯效应”的适用底线被突破,国际市场对中国服装的需求能力也出现明显下降,2009年2月份中国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减少41.7%。另外,在从去年8月1日开始至今,国家已经先后6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也一再走低,制成品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使用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价格竞争手段。
不难看出,无论是“急转”,还是“直下”,制成品出口贸易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温和与滞后也是相对初级产品而言的。经过前些年的暴涨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也随着各种金融泡沫的破灭而出现“跳水”,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从去年上半年的每桶147美元跌至前些日子的最低每桶35美元左右,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精铜价格也由每吨8000美元左右降至最低每吨3000美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水平比起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来说更能“折腾”
中国出口贸易价格水平月度同比升降幅度
范围 |
2008年10月 |
2008年11月 |
2008年12月 |
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
初级产品 |
30.0% |
22.4% |
13.4% |
2.1% |
-7.2% |
工业制成品 |
7.7% |
5.6% |
5.3% |
3.0% |
-1.6% |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公布的有关数据加工整理
近一个时期以来,尽管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急转直下”,而且看起来下跌节奏加快。可是,按照环比口径统计,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基本上呈现出“先涨后跌”与“大涨小跌”双重特征。据统计,2008年10月、11月和12月,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按照环比口径分别比上月上涨8.6%、5.6%和7.5%,而2009年1月和2月,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比上月下跌1.9%和0.6%。因此,从环比的角度来看,近一段时间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虽然也经历了“急转直下”的过程,但下跌幅度正在收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或许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没有理由仅仅因价格的暂时回落而对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发展失去信心。
“马铃薯效应”从显灵到失灵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制成品贸易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已经不是涨幅缩小的问题,而是跌幅多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不放弃出口”,更需要是“比金子还重要”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