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批露中信地产上市谜局


    2009年4月23日,本刊记者独家了解到的可靠消息称,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地产)刚刚获得来自国内超过4家知名银行总计300亿元的授信。
    如此巨额的授信,足以印证中信地产强大的金融平台;广佛中信·山语湖和海南中信·博鳌千舟湾等项目4月在全国高调推广;一向处事低调的中信地产,近期频频亮相,业内人士纷纷猜测其内在动因。对于此前有媒体报道“中信地产放弃IPO借壳珠江控股”的消息,2009年4月18日,中信地产总裁李康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予以否认。在金融界较具影响力及优势
的中信集团,旗下中信地产缘何上市路漫漫?“借壳”谣传事出有因,如今一波三折后,中信地产上市是否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本刊为您独家揭秘。


多家银行授信超300亿

 

“中信地产可能获得国内多家知名银行各自100亿元的授信,接下来会进行一系列后续事宜。”2009年4月23日一位接近中信地产高层的知情人士肯定地告诉本刊记者。

 

如其所述信息确实,这将是迄今为止,房企通过银行获得最大额度的授信。而在此之前,2008年中信地产已获得建行42.8亿元授信。

 

2009年年初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的大背景下,银行对房企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提升。特别是今年3月底,央行、银监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不断有房企获得银行授信。2009年3月初至今,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有7家全国知名的房产企业从银行获得了总额851.6亿元的授信额度,其中包括绿城地产的200亿元、绿地集团的174亿元、世茂集团的150亿元、瑞安房地产的130亿元、SOHO中国的100亿元、泛海建设的78.6亿元和广州城建的19亿元额度。若加上中信地产此次获得300亿元的授信,那么,3月份以来,房企共已获得银行授信额度达1152亿元。

 

而对于中信地产此次获得的授信额度,知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与其他房企一样,受益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意见》要求“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做好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的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其二,以金融起家的中信集团,其资本平台优势显而易见。

 

业界普遍认为,中信地产获得巨额授信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中信地产的实力和信誉。一位了解中信上市事宜的金融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信地产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办法》规定,拟公开发行股票(A、B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应符合《公司法》的各项规定,在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股票发行申请前,均须具有主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予以辅导,内容主要是按上市公司要求,制定股份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决策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等,辅导期限为一年。

 

多重利好加大上市筹码

此前,据中信地产高层人士透露,在目前非上市地产公司中,中信地产所有经营指标都是排第一的。据悉,在中信集团公司里,地产业务占比15%,赢利贡献达27%。可见,地产业务已经成为中信集团公司非金融类业务中的支柱产业。唯一遗憾的是,至今未实现上市。不过中信地产刚刚获得五大银行巨额授信、多项目热销以及巨大的土地储备量,无疑加大其整体上市的筹码。

 

2006年前后,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信地产全国大举拿地。2009年4月18日,在佛山亮相的中信·山语湖项目用地,便是2006年中信地产以30.3亿元的天价竞得。

 

该项目位于广佛核心地段,2000亩森林公园,1200亩三大湖区,全国首创500亩湿地保护区,18洞高尔夫山湖乡村俱乐部,铂金五星级酒店,15万平方米地中海风格Hopsca商业,整个环境可媲美巴厘岛等世界级度假胜地。为充分保护项目地块的绿色生态资源,中信·山语湖动用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勘查地质,改造2000亩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达7000亩,总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完成整块土地的开发预计需10年时间。

 

除该项目高调亮相外,中信·博鳌千舟湾不久前携900套房来京推广,3天之内全部售罄。与此同时,北京中信城持续热卖。中信地产副总裁胡东海告诉记者,今年中信地产制定的销售目标为100亿元,仅一季度就已经完成了50%。

 

资本阴谋下的借壳“谣传”

 

去年以来,关于“中信地产放弃IPO,借壳珠江控股”的字眼,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报端。

 

2009年4月12日,在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俱乐部(北京星河湾四季会所)举办建国60周年佛山成就展、中信地产30年成就展暨中信·山语湖中国绿色价值盛典倒计时新闻发布会上,关于中信地产借壳事宜,成为各媒体关注焦点。发布会结束后,中信地产常务执行总裁、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日波公开澄清,称中信地产仍会通过IPO达成A股整体上市。

 

“我们从未说过借壳珠江控股。”2009年4月18日,李康在参加“中国绿色价值生活盛典”揭幕仪式暨“中信·山语湖绿色亚洲人居环境国际论坛”期间,接受本刊记者独家访问时再度强调。

 

中信高层多次否认借壳一事,那么,坊间缘何有此传言?

 

事件起因缘于一则公告。2008年3月14日,珠江控股发布公告称,其实际控制人北京新兴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新兴)正与中信集团沟通资产重组,公司股票于3月17日起停牌,并于6月26日起复牌。


凑巧的是,在此之前不久,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信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2009年将上市,有可能是在香港或是内地,不过上市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重组。由此,业界纷纷猜测,重组方式可能是中信集团将旗下地产业务注入珠江控股。但随后珠江控股发布公告澄清,北京新兴与中信集团的资产重组,仅涉及北京新兴出资人的变更。并不涉及中信地产吸收合并及向珠江控股定向增发的事项。

 

2008年11月10日,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中信地产与新兴地产策划的重大重组事项已经获得监管层批准。受此利好消息影响,珠江控股连续十几个工作日涨停,累计涨幅超过168%。其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度因履行相关核查程序而停牌。


 

2008年12月17日,珠江控股再度复牌,并发布公告称,经北京新兴书面回复,北京新兴与中信集团重组一事尚未取得阶段性进展;中信集团及其控制的任何子公司暂未将重组新兴公司一事列入具有明确时间安排的讨论议程。由此,宣告了这起重组风波的结束。相关报道有板有眼,然而中信高层对此却矢口否认。个中缘由,令人费解。


“之所以有此传言,显然是因为当日那则公告引起。毕竟,一方有上市需求,另一方需解资金之渴,于是业界便持此猜测。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自始至终,中信地产从未跟珠江控股洽谈过重组事宜。中信集团亦未与珠江控股进行过深入接触。”某了解其中详情的业界人士告诉记者。


至于当时珠江控股为什么会出那则公告引发这场波澜,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认为, 或出自于珠江的资本运营策略。珠江控股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因2004、2005 年连续两年亏损,自2006年4月26日起,“披星戴帽”(*ST),遭遇退市风险,直到2007年6月才“摘帽”。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珠江控股再次出现亏损,净亏损达3120万元。2008年前三季度,珠江控股再亏损6190万元。“很显然,当日中信集团欲重组珠江控股的传言,使得珠江控股连续拉出涨停。”一业内人士评价。


 

业务分散错失上市良机


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目前中信地产在接受辅导机构辅导的同时,也在致力于解决公司整合之前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而在外界看来, 这些痼疾正是影响中信地产上市的“绊脚石”。“之前中信地产业务过于分散,致使其错过了上市的最佳良机。”一位地产业内人士评价道。


 

中信地产在整合前,业务的确过于分散, 分中信华南集团公司、中信深圳集团公司及中信房地产有限公司。此外,在中信集团其他下属公司中也涉及房地产业务。近年来,中信华南集团公司迅速崛起,旗下产品遍及各地。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硝烟弥漫之际,中信旗下产品互相之间的竞争必不可免。为完成整体上市,2007年末,中信集团将旗下地产业务进行整合,12月24日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67.9亿元,增发后股本为60亿股,总资产约375亿元。


“如果中信地产在2006年就完成了整合, 那么可以肯定,其在2007年早已经完成整体上市。”上述金融人士下此结论。他的依据是: 一方面,2006~2007年正值房地产快速发展时
期,证监会在审批时更容易放行;另一方面,当时国家政策鼓励国有企业上市,而像中信地产这样背景较深的公司若具备条件,申请上市志在必得。


如今看来,其上市具体时间表便很难预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市场因素,一是政策因素。首先,从时下的市场情况来看,乍暖还寒,后市难料。自去年10月份楼市步入熊市以来,证监会未放行一家内地房企上市。另外,从政策因素来看,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方可申请上市,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 而中信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后成立仅一年有余,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信地产能否实现整体上市,更多取决于其是不是可以获得国务院的豁免。


对此,本刊记者近日在佛山独家采访中信地产总裁李康时,其笑而不言。不过在接近中信高层的某知情人士看来,中信地产能否获得国务院豁免与市场情况密切相关。如果眼下的“小阳春”过后市场持续回暖,那么不排除其会获得“特批”的可能。即便是走正常流程,中信地产实现整体上市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

 

链接:

中信集团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现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国际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目前拥有44家子公司,遍布中国内地各大城市以及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并拥有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国安、中信海直、中信泰富、中信资源控股、中信21世纪、亚洲卫星控股8家上市子公司,业务涵盖了金融、实业和其他服务业领域。


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于1986 年10月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房地产企业,是具有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全国性房地产综合开发商,下属控股企业及控股项目公司超过100家,公司累计开发项目85个,整理和开发建设的城市土地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累计开发竣工的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