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210日报道】题:中国挖掘农村消费

随着一直大肆购买中国出口商品的西方富裕消费者的需求减退,中国正将目光转向国内较穷的居民,以帮助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恢复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政府近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国内消费。9日,中国政府宣布了在农村零售行业创造就业机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商品种类的新计划。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商务部的一名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政府今年将协助在农村地区建立15万个农家店,以便农村居民买到放心的消费品。据这位官员估计,到2010年,这些商店将创造775万个就业岗位。

新计划虽然比较笼统,但它突出说明。中国经济规划部门越来越重视推动约7亿农村居民的消费。在这项计划之前,政府已于近几个月公布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包括扩大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提供补贴的范围。当前,日益上升的失业率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骚乱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希望上述措施能有助于推动经济走出低迷,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贝哲民说,这是中国政府和制造商首次“寄希望子中国农民而不是美国消费者”来摆脱经济困境。他说:“这拯救不了全球经济,但可能有助于在未来十年内重塑世界经济。”

    农村居民虽然相对较穷,但在中国30年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他们的收入一直在稳步增长。近年来,手机业巨头诺基亚、制药商阿斯特拉-捷利康等外国企业一直在挖掘农村需求,在中国小城市和乡镇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最近几个月,北京把为农民购买家电提供13%补贴的范围扩大到了手机、洗衣机、个人电脑等产品上。据中国社科院专家说,这项补贴每年要花费中国政府300亿元人民币。

在打开农村市场方面,当局面临一些显而易见的挑战。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约为700美元,由于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往往会把大部分收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农村地区也缺乏商品种类丰富的商店。

另外,政府计划的某些方面似乎考虑不周。在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56岁的农民胡二河()上个月借助政府补贴,花598元买了平生第一台洗衣机,相当于他近半个月的收入。胡二河和妻子何翠凤()不得不搭乘公共汽车,将洗衣机运回他们居住的偏远村庄。在经过了两个小时的颠簸之后,他们遇到了另一个难题:没有自来水。要用洗衣机洗衣服,何翠凤必须先从附近的井里打水,然后用大陶壶把水运回家。

    何翠凤说,这台洗衣机在村里已经成为地位的象征,“买了这东西后,许多邻居都跑来看”。

相关企业认为,参加家电下乡计划确实能带来经济上的回报。海尔集团称,公司2008年的收入增长了8%。公司主管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家电下乡计划。海尔一位名叫李川()的经理说,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农村销售额超过城市销售额的情况。

但一些分析人士对于瞄准中国农村市场能否获得长期利益表示怀疑。广告公司智威汤逊的战略规划师拉坦·马利说,虽然中国农村市场看上去很吸引入,但由于农村人口极为分散,“很难达到”成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