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顺德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四点思考


 

关于顺德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四点思考
 李少魁(2009.5.1)
 
 
序 言
在四亿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大背景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珠三角发展纲要》几乎同时摆在顺德本土经济面前。两个黄金机遇交叉,在现代顺德民营经济30年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区委书记刘海《问计院士》开场白就讲;“顺德从这次金融海啸造成的危机中尝到了甜头”【1】,旗帜鲜明提出传统制造业要与五个新兴产业对接;区长梁伟东向中国工程院院士调研组汇时也清晰地陈述了“保二进三”的策略【2】。显然,顺德竭尽全力在抓可持续发展的黄金机遇。
本文从民间独立学者的角度,从《国家竟争优势》和《新制度经济学》以及顺德本土经济理论的层面,提出四个方面的思考意见,阐述“顺德制造与中国制造对接”问题,进而提出“顺德制造业要进入国家竞争力序列”的新观点。
 
(一)过去30年顺德区域经济崛起的原动力究竞是什么?
4月9日,中国科学院王佛松院士在回答《问计院士》现场问题有一段话颇值得深思:“为什么不是(我的家乡)梅州制造?为什么出了一个顺德制造?你们能够把这个答案找到,也就找到了今后的方向”。
恰好,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挠我多年:为什么偏偏是顺德制造而不是中山制造、江门制造?最终我是从《新制度经济学》找到了终极答案:“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全球经济学家都在研究中国的崛起,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唯独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方面,众口一词地承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是中国实现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
顺德区域经济的崛起毫不例外,由于顺德政府政策供给的一系列敢为天下先,才有了顺德制造一系列的敢为天下先(参见表一),在此基础上,我论证了顺德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链”(另有发表文章,不赘述)。
 
(二)顺德制造业巳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按照哈佛理论,产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① 核心技术能力② 组织协调能力③ 对外影响力④ 应变能力等四个能力方面。


顺德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的施政政策(制度供给)与效果表
(表一)
年 代
主政官
政策表述
        
影 响 力       经济学模型表述
1978
开始
黎子流
“放水养鱼”
率先尝试外部制度变迁 引入境外私人资本 “三来一补”外源型经济模式诞生
走向珠三角 走向四个   路径的初始化选择
经济特区 走向全中国 
1984~1992年
欧广源
陈用志
“一村一品
三个为主”
自主的元产品推出 “两家一花”产业雏形 实现外源型经济向内源型经济的蜕变 成功转型
走向珠三角            报酬递增
1993~1996年
陈用志
冯润胜
“靓女先嫁”  
率先尝试内生制度变迁 国有企业产权改制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两家一花”主体产业开始膨胀
走向全中国            偏态修正
1997~2002年
陈用志
冯润胜
“小政府
大社会”
全面开放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顺德制造产业链初成 构建区域性政府竞争优势 顺德本土经济崛起
2006年开始在上海和   自我强化报酬递增
长三角推广
2002~2004年
杨浩明
周天明
“二次创业
产业升级”
小家电产业溢出 大家电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由“两家一花” 发展到八大支柱产业
                      路径依赖报酬递增
2004~2006年
陈云贤
周天明
“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
顺德制造走出“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优化产业结构 引领顺德本土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竞争
走向大佛山            路径锁定报酬递增
2006年至今
刘 海
梁伟东
“内提外引
内强外优”
“保二进三”
正在探索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探索与五大新兴产业对接途径 倡导“本土总部经济” 倡导产业创新
                      稳态均衡~新一轮报酬递增新路径选择
 
备注:“经济学模型表述”一栏系援引《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支《路径经济学》中【美国】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创立的“路径数学模型”
(亦称“青木昌彦模型”)转化的文字过程点描述
 
 


(三)制约顺德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第一个制约因素:顺德产业资本溢出效应被封堵,民营企业家被戴上了一个“国退民进”的“紧箍咒”。
 
顺德2004~2008年社会资本沉淀比照表
(表二)                                                          单位:亿元
年 份
GDP
工业增加值
固资净值年均增
利润总额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004
601
330
247
42
221
2008
1562
877
411
122
1141.5
倍率
2.60
2.66
1.66
2.90
5.17
备注:数据引自顺德区科技局提供的统计资料
     
众所周知,顺德是一个真正的“藏富于民”的地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大量资本沉淀在民间或银行而不去用于再投入、再生产,无疑是资本的极大浪费。请看表二,很值得深入分析:2004年到2008年,顺德GDP增长了2.60倍,工业利润增长2.90倍,但是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却增长5.17倍,同期的固资净值年均增值却只有1.66倍。如此巨大的反差,折射出来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民营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本来应该出现的“顺德产业资本溢出效应”为什么被憋了回去?
4月24日研讨会上顺德一位局长也同样提到:“社会沉淀资金多,企业生产资金少” 这个怪现象【3】。郎咸平2004年为了炒作自己而抛出的“国退民进”的伪命题,给顺德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带来的一场“郎寒风”,影响至今,顺德民营经济首当其冲,严重束缚了民营企业家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新一轮解放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应该给所谓“国退民进”一个恰当的历史否定,至少可以明确“国退民进”、“国有资产流失”与顺德本土经济无关。
顺德过去30年之所以能够连续、快速发展而无瓶颈,关键在于各届政府连续超前引领,制度供给从来不滞后,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始于2004年“国退民进”的“郎寒流”,完全违背《非公经济30条》,所带给顺德本土经济的精神冲击不可低估,完全可以在这次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予以“偏态修正”。产业资本溢出效应是顺德本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载入宪法的“一国两制”中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之间必然有一定范畴(我更希望是全部领域)的互补性,即国有企业可以私有化(这些年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可以国有化(1956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国有化运动)。而这一切却被一位只顾图谋个人名利的“郎寒流”搅了局,竟然没有人敢站出来驳斥而“集体失语”,实在是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悲哀。
2. 第二个制约因素:顺德一大批家族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长期找不到“和谐之道”,社会化人力资本迟迟不到位,绝大多数顺德中小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仍处于“原生态”,这是许多顺德企业留不住高端人才的深层次原因(只有个别企业推行了家族企业“二次股权分配”或是类似的探索)。
3. 第三个制约因素:重视产品开发,忽视工艺开发。
我们的民营企业,一方面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非常重视设计开发,非常重视标准化,甚至不惜耗费重金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以为有了新产品开发就有了一切;另一方面却非常漠视工艺过程,非常漠视操作工,非常漠视那些天天在流水线上重重复复做几个简单动作的操作技能的作用。
三分设计,七分工艺,这是制造业铁打的规律。再好的设计,也要通过工艺流程才能做出来。日本人创造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向世人昭示:最终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产业升级,首要的是人员素质的升级,首当其冲是工人操作技能的升级。否则,标准化、品牌、质量……等等都是空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历来重视“设计、工艺一起抓”。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设计、工艺是制造业的两个轮子,试想,如果两个轮子的直径大小不一样,运转的结果肯定是原地打圈圈。产业升级、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新产品设计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新产品工艺创新。
 
四)今后30年顺德制造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在哪个层面?依然定在区域经济层面?抑或上升到国家竞争力序列?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限于篇幅不可能展开叙述,简要说明如下:
1.顺德过去30年已经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崛起,今后继续在区域经济中领先也并不是新问题。为何要进入国家竞争力序列?有没有必要进入这个序列?如何才能进入这个序列?这才是新问题。
2.“从国家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4】
3.从现实来考虑,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掌握和参与16项重大专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即为国家竞争力序列【5】
4.过去顺德本土企业不乏进入国家竞争力序列成功做大做强的案例,90年代初的顺德特变和容声冰箱,都是因为进入当时国家机械委363个重点企业名单,直接获得国家材料供应和信息资源而迅猛崛起,成为行业排头兵。
5.这次中国工程院院士调研组专程赴顺德进行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无疑也是顺德制造对接中国制造、顺德制造业进入国家竞争力序列的大好时机。
 
(五)结束语——两个小建议
今年2月中旬我赴北京曾经拜访一位中国工业界资深的老领导,他90年代曾经多次到过顺德。他在谈话中反复强调,顺德民营经济不要孤芳自赏,一定要抓住振兴十大产业的有利时机,进入国家竞争力序列,一定要图一个长远发展。
新问题、新课题,我也正在学习。借此机会提两个小建议:
1.建议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像政治局一样,建立定期学习讲座制度。区委书记、区长已经擅长专业技术,了解地缘文化,谈传统产业、谈新兴产业头头是道,思路非常清晰,令人钦佩。可否再适当增加一些社会经济学,包括顺德家族企业管理的宏观内容。
2.顺德已经有了众多的研究院、众多的检测站、众多的创新平台、众多的博士后工作站等等,似乎区域经济该有的顺德都有了,唯独缺了一个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谨建议模仿创新平台,实行民办非企业模式,建立顺德自己的、独立的、第三方产业经济智库。
 
 
        
 
【1】顺德区委书记刘海在《问计院士》上的讲话记录 2009-4-9
【2】顺德区区长梁伟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调研组研讨会上的讲话记录 2009-4-24
【3】顺德区国税局副局长冯建刚在院士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2009-4-24
【4】(美)迈克·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2
【5】李治 屈贤明主编《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