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舍公理之道德定理] 道德,谁的道德?(1)(修订版)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是中国老祖宗的话。
近来,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一个“竖子”范跑跑,再次印证了人间社会的这条逻辑:社会中“恶”的反作用力有时比正面作用力大得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无论是同情范跑跑的人们,还是反对范跑跑的人们,都喜欢拿道德来说事,所有的论者中,我发现只有我所尊敬的鄢烈山先生与我有同感:范跑跑事件的本质不在于首先违背了普世道德,而是首先违反了教师岗位职责!
道德,到底是谁的道德?
泱泱我中华,“以德治国”,多好的一词啊,近年来更是不断发扬光大之!请看:德,无处不在:
人人讲道德,曰“人德”(这是从教育部官员嘴中听到的新词儿!网上可搜到)
家庭讲道德,曰“家庭道德”;
社会讲道德,曰“社会道德”;
员工讲道德,曰“职业道德”;
国家讲道德,曰“国家道德”
......
好家伙,这么列举下去,恐怕难以列举完.....道德成了个“帽子”,什么东西都可以戴上,“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语)
这就是所谓的放之四海皆真理的“普世道德”么?
道德离我们有多远?很近还是很远?
-----这是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假设某人在家里制造噪音,那么也只有父母兄弟姐妹或邻居批评他“不道德”,与2公里之外的路人何干呢?
假设某人在公交车上不给孕妇让座,谴责他的首先是车上的乘客或乘务员,与200公里外的外省人何干?
假设某人在北京的写字楼里与厕不冲厕,那么只能引起同事或清洁工的反对,与对面的写字楼人士何干呢?
假设学生在学校欺负同学,批评他的自有他的同学和老师,大不了还有校长,与教育部何干呢?强弩之末,鞭长莫及啊!
道德,是个人层面上的自觉和反思,无关于他人,惶论社会、政府、国家乎?由一个国家部委来制订《师德规范》,算是什么道德形式呢?----道德集合?
道德,与人具来的东西,人区别于动物的东西,道德可以比作人的影子,人无道德,寸步难行吧?
道德的运作,首先是自省自觉自我学习,然后是亲朋好友、身边人的提醒和教育,它需要劳驾国家的“远距离教育”么?国家是干什么用的呢?
没错,我们的浅意识里,以及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某人犯事了,我们每一个人,天南的,海北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无论老幼,都会不由自主地拿起“道德”的大刀向某人批去,血不溅刃,好不热闹!一时间,人人皆是卫道士!如此的卫道场景,你不觉得有些可笑么?
一个公务员,一个养尊处优的官员对你说:“一定要讲道德。”你听后,是什么感觉呢?
道德,谁的道德?
不是社会的,不是国家的,也不是官员的,更不是千里之外的无名氏的,就是你自己的!
一个人要讲道德,两个人就要讲规则了。一个人怎么能拿个人化的道德来批评他人呢?只能拿规则,这就是道德和规则的区别,这就是锲舍之道德定理。
2008年6月25日,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回答记者关于“范跑跑事件”提问时说:“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
据中国新闻网,昨晚9时,某媒体记者联系在成都家中的 “范跑跑事件”主角范美忠,面对教育部发言人的评价,范美忠回应:“我确实不崇高,但并不无耻。”
呵呵,“范跑跑”变身成了“范大炮”,把炮口对准了可爱的教育部。
锲舍很为发言人王旭明的教训叫好,网友们认为越来越无耻的范大炮的回应也很叫座,网上的跟贴那叫一个海量啊!
不过,发言人王旭明最后评论说“说明师德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是师德教育,更应该是人的教育”。
最后原因落点在“师德”上。
又是道德规范!
岗位职责就是最底线的道德!这个都是空白,空谈什么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