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的米香——汉声《中国米食》


七千年前的米香

    放眼中国人的米食世界,着实令人惊叹。有日常平凡的一碗白米饭,竟可以变化无限,做出林林总总的糕、粿、粉以及极精致的餐点。这真可说是传统家庭主妇“”了。
    这一缸米的魔术,不但人们逢年过节要用它,平日大宴小酌也离不开它。各种各样的米食,使中国人食米七千年,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耕作并使用稻米的民族。由于稻米和民族命脉劳不可分,人们奉天敬祖、节令礼俗中无不以米食为最尊贵的食品,累积七千年的炊食经验,掌握了稻米最细微的特质,才有各种米食的流传。说起来,藏在美味背后的,正是中华文明开拓、发展的一段史诗,有待我们去进一步认识。

要做米龙 勿做米虫

吃了七千年米,不知不觉稻米农业的特质已成为中国人民族性的一部分。
长辈常常训诲子孙说:“孩子,要做米龙,不要做米虫啊!”
现在,就让我们探究一下中国人这条米龙的性格吧!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中国农业社会数千年不断的循环。由于农业的需要,人民习惯于定居。举家父子兄弟夫妇,都是田里的劳动者,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一个农民即是生产者,也是分配者和消费者。在性格方面,因为农作比起其他工作,需要人投入更多的心力和时间,丝毫大意不得,于是“勤劳”和“忍耐”便成为最基本的民族性。
    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中毫无投机可言,扶篱荷锄的人便在田里学会了“安静”与“中庸”。也因为人必须长期与土地共生,不能只顾一时,任意掠夺、毁弃土地,这就学会了“仁爱”与“和平”,以及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的道理。更因为家庭是一个长久的农业单元,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伦理孝道,希望子孙众多并且时代绵长。
    从这个基础,中国发展出“万物静观皆自得,四十佳兴与人同”、“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文化。特别在文学艺术的范畴,往往把人生融入自然,追求一份天、地、人融合无间的安详境界。
    回顾历史,多少游牧民族入侵中国,甚至主掌政权,最后却为中国深厚的农业文明所同化,从中便可了解食米民族外表柔弱,内在却充满了韧性的特质了。
   古来的中国人,根植于农村大地,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周而复始的运转,从中提升出年头至岁尾,绵密而富情趣的岁时节庆,每至节日佳期,便用自己种出的米做成精致可口的米食,与天地神明同享。在这本米食的食谱里,处处都是芬芳米香,处处都有古人的智慧和体验。我们深愿这本食谱能伴随着中国人厨房的米缸,永远流传下去。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份米食的艺术能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摘自——汉声《中国米食》。



 

 

 

 

 

 

 

 

 


 

 

 

 




目录:

岁时节庆的米食
七千年的米香
古代的种稻图
一粒黄金种子的营养
煮饭知多少
现代人的自然事物——糙米饭
如何使用本书

* 米粒篇
  > 饭团类
  > 粽子类
  > 炒饭类
  > 蒸煮饭类
  > 烩饭类
  > 米菜点心类
  > 粥类
  > 入药粥类
  > 焦米类
  > 馊米类

* 粿粉篇
粿粉的制作
  > 年糕类
  > 糕粿类
  > 米条、米片、蒸粉类
  > 米浆类

* 索引
摘自: 吾爱汉声论坛
吾爱汉声书铺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