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街”究竟指哪条街巷?
谭汝为
在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名扬海内外的天津小吃“三绝”——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天津耳朵眼炸糕共同“申遗”。近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接受了天津“三绝”制作技艺的“非遗”申请。正抓紧调查核实,驰名中外的“三绝”有望成为天津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十八街麻花是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齐名的“天津小吃三绝”之一。其制作技艺已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这种麻花的制作,历经反复探索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馈赠亲友。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为河北大城人范贵才、范贵林兄弟。1937年,哥俩在河西区大沽南路,各开了一间门脸的麻花店——“贵发祥”和“贵发成”。1956年两店合并,取主要调料“桂花”之“桂”,取代原名“富贵”之“贵”,更名为“桂发祥麻花店”。
解放初,东楼一带为六区十八街公所管辖。因麻花店铺座落于十八街公所的辖区,人们习称为“十八街麻花”。1983年,在谦德庄永安道成立了桂发祥麻花公司。其实,“十八街”只是对“六区十八街公所”(天津解放初期区政府派出的行政、公安联合的管理机构)的简称,在实际街巷中根本就没有这条街巷,它是一个“徒有其名并无其实”的地名。
天津人普遍认为:所谓“十八街”就指麻花铺坐落的那条巷子。其实在河西区的历史上,未曾有过以“十八街”为名的具体街巷,但却有一条“十八号路”,就是今天的闽侯路。闽侯路北起绍兴道,中与宁波道、奉化道、琼州道相交,南至老师专(后曾为天津师大大沽路校区)北围墙,长 732米。1913年形成,德租界时称第十八号路(又名平行四号街)。1919年,收回租界,更名汉口路。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天津时,称十区十八号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福建省县名——“闽侯”更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