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人生的深海


 

我有4个月没有上班了。我怀疑这样过40年都没有问题,如果购物可以不花钱。每天都怡然自得,沉浸在自说自话的世界,虽然有忧愁,但恰如天空能承受阴云,只要不肆虐,就是风景。这几年总有这样彻底的赋闲,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用彻底摆脱进行彻底省视。一开始是偶然的,后来成了规律,我才发现它其实是内心潜意识的需求。

如果人们总在高估物质的压力,不敢违抗现实的命运,那么,物质永远都成问题,命运永远不会改变。实际上,阻止我们前行的并非种种现实原因,而是内心的恐惧。恐惧是我们无论追求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路上,最摧毁意志的恶魔。但我们的文化一直有高估智慧或美德而低估勇气的传统,所以有“有勇无谋”之类的贬义词,为什么勇气恰恰不是最深的智慧、最厚的美德呢?这种“有什么没什么”誓不两立的思维与习惯害死人,全中国的男人都去追求智慧了,全中国的女人都去追求美德了。我这种“有勇无谋”的人每天像光着身子走路,成了笑柄。

下一步该怎么走?不知道,人生的奥秘吧?但终究要走,继续走,不停地走,坚定地走。当进入到某种状态,必须彻底地进入,但不能住在里面出不来。作为一个持续思考的人(不管是不是作家或想不想成为作家),最大的诱惑不是名与利的诱惑,而是发言的诱惑,那种急于向世界输送自己观点的诱惑,尤其是你突然觉得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所以,就像冷眼省视他人一样,我亦要懂得无情地省视自己,直面内心的虚荣、局限与愚蠢,方能超越。所以,到我这把年纪应该懂得舍弃,舍弃旧我,舍弃那些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区域的牢笼,舒适的牢笼。这需要勇气,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里,在我屡试不爽的观察里,总发现:勇气是比智慧和美德更艰难的东西。

但我最致命的苦恼在于——我总是想成为我最不可能成为的那一种人。六年前初涉广告界,那时的志向还是当一名卓越的女广告人,为此写过一篇《一个女广告人的卓越人生》,这篇激情勃勃的文章帮我撬开东方船的大门,接下来的一切都很顺,如果不是后来心猿意马,从广告文案到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吧,因为它们在同一轨道。那么,完全不相干的跨轨道梦想呢?比如,一个乞丐如何成为一个哈佛的校长,或者一个哈佛的校长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丑?太难了,太难了,就像那个童话——海的女儿——为了能在陆地生存,每走一步都将犹如在刀刃上行走,即便付出如此惨痛代价,最后仍未能和心爱的王子结婚。还有比这更教人悲伤的么?所以,我应该给自己准备两套墓志铭,一套献给“成功”(我讨厌这个词)的我,另一套献给失败的我。成功先不想,因无法预料它有多巨大或微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从一开始就能预见,正因为可以预见,当它到来时才不会手足无措,或许这一生我最得心应手的事,就是承受失败。

 

 

 

                                                                      2009613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