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历史的机遇、挑战和责任



  

中美合作——历史的机遇、挑战和责任

 

开头语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步,不仅中美两国人民关心,世界也十分关注,已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对中美关系的走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热议纷纷:有人认为,G20的真正核心是G2,即美国和中国的互动决定了未来国际金融秩序;有人主张建立中美两国集团;有人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大国地位,20世纪的美国将让位于21世纪的中国;有人认为中美合作基础脆弱,最终将走向对抗,美国应继续对中国实行接触加遏制的两手政策,等等。笔者认为,中美合作是历史的机遇,但中美合作充满了挑战。中美合作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美两个大国应加强合作,避免对抗,引导世界多极化健康发展。

 

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特殊、最敏感、最具影响力的一对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的特殊性表现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美国是西方国家的头,是现行世界秩序的设计者和主导力量。一方面,中美在经济、贸易、投资领域日益融合,相互依赖加深,现在已很难说谁依赖谁更大一些,已发展到谁也离不开的利益共生的程度;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双方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美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中美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分歧大,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差异大;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心存芥蒂。

    敏感性首先表现在部分核心利益的碰撞在所难免,而且还将继续。中国的核心利益可概括为主权、安全和发展;美国的核心利益可概括为安全、民主和繁荣。中国的主权利益,包括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等,美国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大也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其次,在价值观问题上,双方对民主和人权问题互不认同或不完全认同,来自美方的干扰影响中国的内部稳定,影响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正常开展。仅举一例,中国市场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过不少发达国家,美以所谓的民主制度等理由至今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很多国家,包括欧盟在内,在等待美国先开“绿灯”。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主张政治对话,和平解决问题,慎用制裁,反对武力;而长期以来,美国在多数情况下采取大棒加胡萝卜、以大棒为主的政策,动辄制裁,甚至滥用武力。双方在这类问题上的不同和争议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

    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中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市场,其有效合作不仅中美双方都得益,世界也会分享红利,近年来,中美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超过50%即为最好的证明。当前这场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更突出反映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中美不能同舟共济,不引导世界携手共进,市场就会失去信心,不但美国面临大萧条悲剧重演的可能性会增大,中国也会受到严重冲击,世界不少国家受到的拖累恐怕要比中美两国都严重。

    不但世界经济看重中美合作关系,世界地缘政治也日益受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处理中美之间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性特定关系,将影响国际秩序的健康发展。历史地看,大国地位的轮替往往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人类多次为此付出过沉重代价。如果中美之间可以通过对话、合作,包括竞争,实现长期稳定、互利共赢、多赢的关系,将是全世界的福音。

    首先,美国不同于以往的帝国,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尽管在过去几年软硬实力相对下降,当前又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和由此而导致的严重经济衰退,但美国仍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可以预见的若干年内,美国仍是世界头号强国。

    其次,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地位,不仅仅因为中国实力与美存在差距,而且还因为中国的既定外交战略目标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并不对美国构成威胁。

    第三,中美两国人民有强烈的合作愿望,两国领导人有战略、有智慧、有勇气、有能力处理好双边关系中的各种问题。经过三十年的磨合,两国关系基础不断夯实,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回顾过去,当年毛泽东、尼克松和邓小平、卡特开启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时,美国社会很多质疑,国会几乎无一人支持;看看今天,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伦敦20国峰会前夕,宣布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中美积极合作全面关系时,支持和赞扬的声音成为主流。今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上,被誉为有战略思想的基辛格博士等人不无感叹地表示,当年,谁能预料到今天中美关系的伟大和长远意义呢?令人寻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美建交在时间上如此相近,这不是巧合,布热津斯基博士曾叹服地向笔者表示,这能不说明是邓小平先生的宏图伟略吗?

    总之,中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明,不仅能够和平共处,而且能搞好合作,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克服客观上和主观上存在的分歧和不同。

 

二、加强战略互信是中美建立“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关键

    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总能够克服困难,向前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互信不断增强,共同利益日渐扩大。纵观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麻烦时,大多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区分敌、我、友造成的。要让“积极合作全面”关系落到实处,就必须放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想,彼此尊重双方国内政策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战略互信,实现中美两国互利双赢局面。真正热爱世界和平的人都应如此看待中美关系。

    1. 中美双方要站在历史高度上,平等、理性地给对方以符合时代发展的双边关系定位。每隔四年,中美关系都要经历一次美国选举制度的考验,大多数情况下,对华关系都成为美政党政治中人为的“问题”。美国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如果把中国看作一个敌人,那么美国得到的就是一个敌人;但如果把中国当作一个潜在的伙伴,那么美国就会赢得合作和支持。中美双方应当开始考虑并运作签定第四个两国关系文件,以法律形式固定永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2. 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大局,了解对方关切,相互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发展环境。中美关系已进入以经济关系为主导的阶段,双方的经济利益、经济合作即为双边关系的大局。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美国何谈恢复实力,中国何谈实现现代化,合作是两国向前走的必由之路。维护大局,需要时双方应相互作出妥协,必要时乃至牺牲。在当前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的情况下,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出牺牲。美国不少有远见的人士也认为,凡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国要与中国合作,哪怕是这种合作挑战美国的价值观。诚然,维护大局,不等于不解决局部的问题,笔者只是强调,双方不应为局部的分歧、争端干扰合作的大方向。

    3. 正确引导舆论,向两国公民宣传中美两国合作双赢,争斗俱伤这一从历史教训中得出的真理。基辛格博士说得好,“20世纪的思想方式不能适用于21世纪”。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定位内涵广泛,意义深远,它将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引导好舆论,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人首先要对双边关系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引导两国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看到两国友好合作的美好前景。

    4. 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如前所述,双方政治家也有共识,都坦诚认为两国间存在根本分歧和利益碰撞,建立必要的机制可以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平稳的轨道发展。

    5. 保持中美合作的高透明度和开放性。正是由于两国实力举足轻重和影响深远,中美之间任何形式的合作都足以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担心。只有开放的合作才符合时代精神,引领大国关系健康发展,适应全球化进程的理性推进。

    6. 不断扩大两国人民往来,建立两国间广泛的合作基础。

 

结束语

    中美关系开启于战争与和平时代,中美关系将成熟于和平与发展时代,这是历史赋予两国的机遇和责任。中美关系发展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但合作共赢、多赢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理念将在合作的进程中不断解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