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校漂族是很鄙视的。在学校里做学生当然开心,但是我们活着不只是要开心就够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且不说回报父母,能够自立,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就是孝顺了。而“校漂族”不找工作,不读研,每天在学校里混,他们开心了,父母却为他们忧心忡忡。他们说没有合适的工作,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懒惰、不负责任找借口。当他们心安理得地花着父母给的钱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是父母的血汗呢?
[超超]我因为留恋学校的生活做过一段时间“校漂”,那个时候混在读研同学的寝室里,但却提心吊胆的,有一次宿管科的老师来查房,说接到报告,有外人住在学校宿舍里,那个时候我慌死了,谎称是来看同学的,算是逃过一劫,但后来也就很快撤退了,怕到时给同学带来麻烦。
[赵先生]说实话,“校漂”给我的感觉就是心理上还没有断奶。做了那么多年学生,一下子要走出象牙塔去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事情,学生们心理上总归有点恐慌,一部分不敢面对现实想做鸵鸟的人就做起了“校漂”,但我觉得这总不是长久之计,该面对的还是要独立面对。
[阿言]“校漂族”的状态就像是一个人走到路口,不知道要干嘛了,只好在路口那儿耗着。但是这样只是浪费时间,最终还是要沿着就业这条路走下去,而一般应届毕业生当年不找好工作的话,等到明年甚至更晚,真的是“明日黄花蝶也愁”了。“校漂族”这样漂着,是很不明智的。
[小西]我觉得没什么人会喜欢漂泊不定、心里没着没落的生活的,“校漂族”做这样的选择,一定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真正只是逍遥自在贪图在学校享乐的“校漂族”毕竟是少数。我们对他们并不是很了解,也就没有什么权利对他们指手画脚。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没有经历过,又怎么会理解“校漂族”的痛?
[慈溪人]我带过的学生当中也曾出现过一位潇洒“居士”,当别人在为考研或找工作而不停地四处奔波时,他却在学校里当起了自由撰稿人。学校的宿舍成了他的写作工作室,饭堂、澡堂和图书馆等校内设施尽情“廉价”享用,家长闻讯后急得火烧火燎,可他照样我行我素沉迷于校漂生活。近日听说他已经成了收入颇丰的网络写手,让我们这些当初对他的另类举动横加指责的“老脑筋”,多少有点刮目相看!
[莫锡众]儿子刚毕业时,因为不想去我为他联系好的地方上班,当了“校漂族”,希望能借此逃离父母的襁褓。然而,混在校园,且不说加重了父母的负担,挤占了有限的校园资源,延缓了从校园到社会的对接,最起码你没有经济来源,何以谈得上自立自强?所幸儿子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避风港”度过了三个月的“缓冲期”后,终于回归了现实。
[HOPEXI]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某种恐惧心理也让他们有点“被迫”地待在学校了。在这里,他们人头熟、门路清,相对“竞争”也不激烈。但显然做“校漂”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校园里的世界终究不如外面精彩,这个舞台是不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全部自身价值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事情的正误,如果是为了积累,那无可厚非;如果是为了逃避,那应该勇敢地面对。
校漂族:不能用父母的钱去漂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