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财产品暗藏银行业玄机


中国的富人将钱投向了哪里?他们的资金投向对中国的信贷政策、股市和银行业状况预示着什么?

这些都是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驻北京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所提出的问题,这是她分析中国银行体系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
朱夏莲整理的数据或许显示出,在中国收紧信贷政策和股市下跌之时,各银行开始向富人客户兜售更多的理财产品,而此举也加大了它们自己的潜在风险。

最近的同类数据显示出,这个趋势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
在去年的华尔街风暴和美国监管机构通过救助大银行来避免金融体系崩溃之后,中国的银行被视为了全球最大、最健康的金融机构。毕竟,中国的不良贷款比率已经从2003年的15%跌到了去年的平均2%左右。

曾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中国观察员的朱夏莲却并不如此乐观。这位惠誉评级的分析师一直认为,中国决策者所看重的不良贷款比率和其他反映银行体系健康状况的基础指标有时掩盖了其它方面的问题。她看到,尽管不良贷款比率没有提高,但地方银行正在下调对贷款质量的评级,她还指出有迹象显示银行业的利润率正在下降。

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中国银行业今年前四个月发放的7,571.5亿美元新贷款也足以让他们质疑,银行家们是否把钱都投向了那些值得提供贷款的项目。

朱夏莲的结论是,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很高的信息风险。这意味着会难以判断各家银行的健康状况。

这种局面让朱夏莲开始分析一些晦涩难懂的指标,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业所售理财产品的数量。在数据机构上海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Shanghai Wind Information Co.)的帮助下,她计算出,银行业所推出的理财产品从2008年初的约200种突然增加到去年年中的约500种,到去年第三季度则突破了800种。

理财产品销售量的上升通常都出现在中国收紧信贷和股市重挫之时。朱夏莲缺乏这些产品的详细情况,但据她判断,银行将它们的部分贷款组合卖给了寻找股票投资替代品的富有客户。朱夏莲说,虽然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但银行业分析师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这些产品仍将是银行的负债,即使它们没有以这种方式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
理财产品和市场运行的这种内在关联似乎一直保持到去年年底。在北京放开信贷闸门和股市反弹后,理财产品的数量迅速减少了一半,降至400多种,到今年第一季度末时跌到了300种以下。

但到5月份时,下降势头有所放缓,此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约为200种。在理财产品数量出现企稳迹象之时,北京开始担心银行贷款的规模可能过大,而股市也出现了回调压力。所有这些可能都表明,银行及其客户对理财产品的兴趣可能再度回升。

朱夏莲说,这是表外风险的经典例子,而人们目前却没有注意到这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