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曾经理直气壮地宣称作为开发商他就是不给穷人盖房,穷人根本不是他的客户。与之唱和的茅于轼则叫嚷着廉租房不修私人厕所,仿佛廉租房的条件稍微人道一些,那些穷人就不会努力工作了。而这些人,还号称是在捍卫市场经济的原则。

如今,在另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则出现了另一种奇观:追逐利润的公司刚刚捧出“世界最便宜的汽车”,又将开发“世界最廉价的住房”。

此公司就是Tata集团。该集团不久前推出售价仅两千美元(还不到一万四千人民币)Nano汽车,在世界汽车工业界引起轰动,最近又再接再厉,推出了所谓“Nano式住房”,其价格如Nano车一样便宜得惊人。这些住房的主要客户,是印度那些还住在棚户区的贫民。比如在孟买,高档住房的价格已经赶上纽约和伦敦;但是,大量贫民(约60%的人口)还住在棚户区。在Boisar,新的工业区崛地而起,但所雇用的工人仍然居无定所,大多租房住。Tata集团则声言:“我们的目标就是为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服务。让数百万过去买不起自己的住房的人能够拥有符合现代卫生标准的居所。”
这种住房非常之小。最小的仅二十六平方米多一点,中型也是三十三平米多,最大的则为四十三平米出头。售价在390,000-670,000卢比(大约五万四千到九万五千人民币)之间。2008年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印度2,762美元,中国为5,963美元,大致是印度的2.2倍。但是,即使考虑到这个因素,把这些住房价格按“中国国情”乘上2.2,所得出的也是十二万到二十一万人民币上下的数字。这样的房价对中国穷人来讲依然不低,但许多中低收入阶层还是能够承受得起的。

最大的公寓平面图

最小一套平面图
要知道,这些住房虽然小,但并非没有人道的标准。最小的一套,也有厨房、厕所(是私用的)、起居室、和卧室。社区内有林荫道,有设计精致的院子,有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共娱乐设施。另外,楼层中的楼梯也装有磨光的Kota石,走廊有陶瓷地面等等。公司特别强调这些是环保型的“绿色住房”。
中国在经济改革上比印度起步早。社会也比印度富裕得多。在传统上,也没有印度种姓制度那样对穷人的文化歧视。住房本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按说在中国,满足普通人的住房需求是一笔大买卖,生意比在印度好作得多。但为什么在中国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房地产不赚钱,而只有为少数人服务的豪华型房地产才赚钱呢?
从世界经济史着眼,奢侈品贸易属于中世纪式的落后经济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的成立,其基础之一就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从奢侈品转型到大众消费品。在这个意义上说,只针对富人的房地产,恰恰是经济落后的表症。当我们说美国如何如何时,总有人跳出来讲中国的特殊“国情”。但是,难道印度能办到的事情,中国办不到吗?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商不为90%的大众服务,那么90%的房地产就应该破产。如果丢掉一大半消费者后企业还照样大发其财,这还叫什么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