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祸害 全书转载


  

  货币的祸害之一:石币之岛

  

  弗里德曼开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太平洋的克罗尼西亚的加罗林群岛,有一个雅浦岛,岛上有5000多居民。1903年,美国人类学家福内斯在岛上住了几个月,并记录下了当时岛上的货币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1、岛上的货币是巨大的石轮,叫做“费”(Fei)。费中间是有孔的,方便插入木杠运输;

  2、这些石轮出产于距离该岛400里(海里)远的另一个岛,开采打制后用独木舟运回雅浦岛;

  3、如果交易所涉及的费用太大,大到无法方便便利地搬运石轮,则采用单纯的所有权认可制度。即石币仍保留在原有的主人那里,但其所有权却转归货物的卖出人。甚至,石币的新主人都不屑于在上面画一个符号以表明权利归属;

  4、德国统治者向当地居民征收罚金的方法就是在“费”上画一个黑色十字,表明已被政府征收。石币的所有人竟然尊重这种做法,并被迫履行义务,再请求政府把十字擦去。

  

  费里德曼的评价:

  1、雅浦岛的石币与我们文明社会的黄金并无区别;

  2、既然我们认为黄金是真实而且合理的,那么雅浦岛的石币也应当被当地居民认为是真实且合理的;

  3、当1932年法兰西银行在美国卖出美元,换回黄金后,也要求纽约联储银行把黄金存至其会计账簿上。作为回应,联储把黄金从一个抽屉中,放入了另一个抽屉中,并做个记号,表明抽屉中存放的是法国财产。这与雅浦岛的信用货币制度并无区别。

  

  秋明猜测:

  1、该岛应当是不出产石块,或者起码不出产用于制造货币的这种石灰岩的,否则该岛将无法抑制货币的超规模发行。在本地没有发钞行,也不存在中央银行,货币完全由一些专门的造币者(冒险的采石工)制造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如果能够轻易取得,其价值又有几何,是否能得到他人对价值的认可;

  2、这种石轮的开采和运输应当是有难度的,否则无法体现其稀缺性。即制造货币的人,也要付出相当的劳动和风险才能制造出货币。首先,这种风险应当是巨大的,否则所有人都会去制造石币;其次,石轮的开采、雕琢与运输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劳动的,否则其他人就不会认可石币的价值,也不会愿意以自己的产品来换取轻易取得的石轮。

  3、这种较原始的信用制度只适合自然状态下的小规模经济,也就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所说的熟人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是指雅浦岛的信用制度之存在,依托于两个条件:其一,必须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交易不普遍,货币的周转速度也非常慢。当地居民甚至有可能终其一生,也才有一两次交易行为产生。否则,石币今天归秋明,明天归Ada,后天归Ada的老公,大后天李宇春声称她拥有了本属于Ada老公的石币,世界岂不因此就乱了?呵呵,或许秋明不在意,但ADA或许很在意。哈哈,开句玩笑,Ada不会在意的,是吧?其二,必须是小规模经济体。小规模经济体,所有权的公示成本很低,一项交易,震动全岛,所有人都知道石币的所有权已经另有归属,自然不必再有什么特别的标示。货币的本质就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如果石币的所有权归属有瑕疵,就象德国政府在上面划了黑十字,是无法继续作为支付手段的。

  4、信用制度要求货币的信用必须是无瑕疵的。因此当政府在石币上划上了黑十字,并不是所有人不想拿它去交易,而是其他人不再相信该石轮的支付功能,拒绝接受这种所有权归属不确定,有瑕疵的货币。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破损的纸币?就是因为这样的纸币有瑕疵,其价值不确定,持有者不知道自己的下家是否会接受这样的货币,因此也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纸币。

  

  秋明问题:

  1、石轮的价值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福内斯本人的记述,石轮是有大小的,大概代表不同的价值。但秋明以为,即便是相同大小的石轮,其材料的质地,雕工的精美,也必各有不同,那么,每一个相同大小的石轮所能交换的货物,也是否相等呢?

  

  尽管秋明本人愿意相信交易双方对石轮价值的确定,必然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但这个讨价还价的中枢,也就是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呢?

  

  2、交易是否能够完全匹配?

  假定一个直径为1米的石轮可以换两名美少女(呵呵,秋明只对这种商品感兴趣),但如果只有一名Vivian那样的美少女,难道卖出者就只能得到半个石轮吗?再假如,卖出者后来又想买入秋明,可他只值1/4个石轮,交易是否会很难进行下去?

  

  或许,一个石轮是不应当拆分交易的。也就是说,卖出者如果想得到直径为1米的石轮,需要以一个Vivian那样的美少女,加上一个秋明那样的英俊小生,再搭配一筐黄花鱼,才能使交易得以顺利进行。

  

  结语:

  石币的体积和重量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大规模交易的媒介。因此,我们的货币从石头、贝壳、铁、铜最终走向了白银和黄金。当中国在19、20世纪还是银本位的时候,英国却已经进入了金本位制。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们的平均或普遍的交易规模,已经大大超出了中国当时的交易规模。

  

  充当货币的东西,有时也能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谁也看不出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了,反正大家用的都是纸。

  货币的祸害之二:虚构的东西

  

  弗里德曼说,货币是个虚构的东西。表述为以下几点:

  1、私人之所以接受货币(尤指纸币),是因为它他们相信别人也会接受这些货币;这些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它有价值;

  2、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无论何处都可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东西。可接受性不是指它是一个可用于消费的商品,而是指一种代表了能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的临时载体的物品;

  3、“信用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自然成长,但不能人为构建”(白芝浩,《伦巴第街》)。因此,当纸币失去了它的信用时,就会为人们所抛弃。所以费雪说:“不可兑换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祸根”;

  4、当面临极高的通货膨胀时,人们会对这种虚构的东西失去信心,转而寻找其它替代货币。例如:1918年革命后,苏俄面临恶性通货膨胀。当1924年发行新货币时,一个新的切尔逢涅茨卢布可以兑换500亿个旧卢布!一战后德国经济陷入恶性通胀,以至1923年一则报纸的的简短提示说:“面包的最新售价是1200亿马克”。德国地产抵押银行于1923年发行的1个地产抵押马克(金马克)可以兑换多少旧马克?猜猜看?1万亿旧马克!

  因此,当人们对货币失去信心时,新的替代货币就产生了。二战后德国人使用香烟和科涅克上等白兰地作为替代货币,以至外国人会奇怪德国人对香烟特别上瘾,他们为香烟支付的价值太高了。但德国人回答:“香烟不是用来抽的,是用来做交易的”。

  

  秋明理解:

  1、货币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一个交易媒介。成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功能,也是货币的目的。因此,什么东西最适于成为交易媒介,它就最有可能被大家接受为货币。但它必须具有几个特点:其一,它应当是稀缺的;其二,它又不能太稀缺。例如钻石尽管因稀缺而价值很高,但它也因价值太高而不适用于一般的交易;其三,它要适于分割。这样就比较容易解决交易的匹配问题。其四,它必须性状稳定。它既不能太容易腐烂,也不能太容易受热膨胀。反正如此列举,还能举出好多特点。总结一句话,就是必须适于成为交易媒介。

  

  2、它必须是被信任的,是被人们共同接受的。秋明手里有一张面额为500万的白俄罗斯卢布,但它在北京却不能购买一幢仅价值400万元的房产,原因仅在于它不为北京人(此处并非特指北京猿人)所接受。我们之所以接受此货币而非彼货币,不是因为我们对此货币有特殊的偏好,而是因为我们知道其他人也能接受此货币,而不是彼货币。

  

  3、它代表的只不过是购买力。无须解释,如果我们收了钱,却不能把它花出去,我们就说它是假币,而不是真正的货币。

  

  4、它的交易价值和储藏价值有时可以分离。我们说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但当它在不断贬值时,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储藏手段。但在没有发现新的替代货币之前,货币的交易功能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大家一拿到钱,第一件事就是把它花出去,而不是把它存起来。

  

  问题:

  在同时存在多种交易媒介的情况下,人们的货币偏好是如何确定的?

  在国际贸易中,通常会使用美元、欧元、日元及其它货币进行交易。但为什么大家总是普遍地接受美元,而不是其它货币,产生这种偏好的原因有哪些?哪一个才是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信用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它决定了货币被普遍接受的程度。举个例子,老孟把他心爱的相机卖给了秋明,秋明却只给了他一张5000元的欠条。老孟接受它,是因为他相信秋明下个月发工资后能把欠条赎回。但后来他把秋明的欠条以8折转让给了敬崴(如果是ADA的欠条,相信会以9折转让),因为敬崴接受它,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因此,秋明制造的货币就在在本公司或同学中流通了。但不幸的是,它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流通,这个圈子里的人接受他,是因为他们相信秋明到时能够偿还债务。如果秋明到时被解雇了,失去了清偿能力,他们除了自己哭泣,这张货币的价值在小圈子里也不再被接受。

  因此,美元的被接受,是因为美国比其它国家有更大的清偿能力。

  

  但在信用之外,什么因素是第二位的?国际收支吗?当日本在90年代进入衰退后,日元仍不断升值,似乎就是因为它的顺差仍然很大。政治实力吗?美国强迫中东国家以美元来作为石油结算的唯一货币,似乎也是一个原因。

  

  在这些原因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如信仰?如习惯?如其它替代货币的比较?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之三: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援引了著名金融学家费雪的货币数量方程:MV=PT。

  

  M是指名义货币量,在这里,主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高能货币。

  V比较难以确定,它是指货币的流通速度。在美国,基础货币的流通速度每年大约为15-20次,但如果是M2,则大约为1.3次。

  P是指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平均价格。

  T代表商品和服务的的交易总量。但目前的情况是,T只代表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总量。

  这一方程总是恒等的。因为方程的左边代表的是货币的总供给,而右边则是为消费而消耗的总货币量。两者必然相等

  

  下面先让我们结合中国的现实,套用一下费雪方程。

  

  在以上变量中,最难确定的应该是V,但最稳定的也应当是V,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常量对待,假定是1好了。

  T的增长是稳定的,与GDP增长速度相当(使用生产法计算)。在中国,我们假定它每年平均增长10%。

  当前两个变量都确定之后,我们会发现,M与P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即只要M增加,P必然相应增长。

  2005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是1.9万亿,三年间增长了1.1万亿,以1:7.5的汇率计算,央行在此后的三年间,为对冲外汇储备,发行了8.25万亿人民币。

  2005年12月,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在此没有采用M0)为11万亿,以该时间点为基期,则央行仅为对冲外汇超发了75%的高能货币。

  方程现演变为:M*1.75*V=P*X*T*(1+10%)^3。方程中的X表示对应M的变化,P,也就是价格,应有的变化。

  结果是:X=31%。

  也就是说,仅仅因为央行对冲外汇的操作,三年间使中国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平均价格上涨了31%。

  当然,我们这里既没有考虑央行对冲之外的其它货币发行量,也没有考虑央行的货币回笼量。

  

  31%的价格增长,与我们现实中的感觉似乎相去不远。

  

  问题出来了:超发的货币,到底是如何,以什么样的方式,消耗多长时间,传导给了价格?下面请看弗里德曼的解释:

  1、(价格)超常上涨的趋势是通过最初的上涨不足而增强的。当货币量开始出人预料地急剧上升的时候,人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初,他们会让真实现金余额超过长期所需的现金余额,他们这样做部分是出于惰性,部分是因为,他们把最初的价格上升视作价格下降的前兆,因此是一种所谓提高所需现金余额的预期。部分还因为,增加的货币余额,最初可能影响的是产量,而不是影响价格。

  

  2、增加(的货币量),除了能提高商品与劳务的价格外,别无其他作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增加货币数量可能可以刺激产业,因而对产业有些许影响,但在价格稳定下来之后。。。。。。就没有什么影响了。(大卫-休谟,1804)

  

  3、从长期和短期来说,货币数量增长率与名义收入增长率之间有一种牢固的但不严格的关系。如果货币数量急剧增长,名义收入也会急剧增长,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在长期内比在短期内更为紧密。

  

  4、在一个过程的时期内,货币增长与名义收入增长的关系常常难以发现,部分是因为短期内两者关系不如长期那么紧密,理主要是因为,货币增长要影响到收入,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5、就多数主要西方国家而言,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引致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大约在6个月或9个月之后。但在货币增长率既高且波动剧烈和高通胀条件下,滞后时间可能会更短一些。

  

  6、名义货币增长的变动通常首先在产出上显示出来,而且几乎不会在价格上有所显示。对价格的影响通常会延迟12-18个月,即货币增长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变动之间的时滞,通常会在两年左右。

  

  7、有极其有力的证据表明,与货币数量急剧减少有关的货币危机,是大范围萧条的必要且充分证据。

  

  8、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在一定意义上,通货膨胀是,而且也只能是货币数量的急剧增加引发的,不是由于产出的增长引致。许多现象都能引发通货膨胀的暂时性波动,但只有在影响到货币增长的情况下,这些现象才能对通货膨胀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9、货币增长的变动首先从一个方面对利率产生影响,但稍后会从另一方面对利率产生影响。急速的货币增长首先会趋向于压低利率。但稍后,支出会加速;再往后,通货膨胀会使贷款需求上升,从而推高利率水平。另外,通货膨胀会拉大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之差,贷款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抵消预期中的通货膨胀,借款人也愿意给予更高的名义利率。

  

  秋明观察:

  1、从直升飞机撒钞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在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一架直升飞机飞过一个假想的长期稳定社会,并从天空中飞撒钞票,使社会中平均每个人手中的货币余额都增加了一倍。后果是什么样呢?

  首先,增长的货币量不会立即对价格产生刺激,而是会对产量发生作用。这时,那些把手中的增量钞票甚至存量钞票首先花出去的人,享受了真实的货币增长。但过了一段时间,当价格开始对货币总量的增长作出反应时,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发生时,另一些反应迟钝的人开始花出手中的钞票,但此时名义的货币增长已经低于真实的货币增长。再次,价格完全反应货币增长,即价格也增长了一倍,真实货币增长等于零。但这并不是结束,价格还会继续上扬,那些这时才把手中的钞票花出去的人,真实货币增长为负。

  假如我们顺着弗里德曼的思路再入下走:如果某一天,警察把直升飞机撒下的钞票又从每个人手中收回去了(如果这可能的话),价格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对,如果名义货币量突然减少了,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那么价格一定是向下的,通货膨胀变成了通货紧缩。名义货币量减少一半,价格也应下跌一半。

  

  在中国,央行就是那架直升飞机。

  为了对冲外汇的增加,央行不断向社会发放货币,但不幸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平均得到了相同数量或相同比例的货币,而是某些人得到了很多很多(如房地产商和煤老板),而另一些人却什么也没得到(比如秋明本人)。但不管怎么说,社会中的名义货币供给是大大增加了,并在大约两年多的时间里,完全反应到了价格上。

  但从07年开始,央行又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操作,把过量发行的名义货币强行要了回去,就象刚才说的警察把钱收回去了一样。结果会怎么样?当然在12-18个月后,会引起价格的下跌。谁损失最大?当然是那些当时拿钱最多的人,比如房地产商和煤老板。不幸的是,秋明当时撒钱时没有拿到一分钱,但警察收钱的时候却强行从他手中拿回去不少,哪里说理去?

  

  2、货币发行与房价涨跌

  04年买房的人,可能就是那些拿到直升飞机撒下的钞票,立即就去消费的人。他们手中的名义货币增长,几乎等同于真实的货币增长。

  04年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开始迅速增长,央行也被迫超发货币进行对冲操作。但当时骤然增加的货币,并没有立即在价格上得到体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房价、甚至任何资产的价格,都开始出现飚升,这是对名义货币增长的正确反应。

  

  07年,央行开始回笼货币,并不断加大力度。因此我们看到,一年之后,房价,甚至其它资产的价格,都开始出现下跌,甚至有可能跌到比期初还低的水平。

  

  如果这些都是事实,那么我们可以预测,房价什么时候还能涨起来呢?

  

  按照弗里德曼的时间表,当名义货币供应量开始大量增长后,大约再过12-18个月的时间,才能在价格上得到真正完全的体现。

  

  也就是说,在9月份央行开始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央票发行后,再过至少一年,也就是明年9月份之后,资产价格才会真正反应名义货币量的增加。

  

  也就是说,我们还要等至少10个月。

  

  但最后,要考虑的另一个变量是:弗里德曼的12-18个月的估算,是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是什么样的时间表,还要考虑中国国情。

  货币的祸害之四----1873年罪行与美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

  

  1、1792年铸币法案

  美国宪法赋予美国国会“铸造货币因而调节货币价值,以及外国铸币价值”权力。1792年,根据汉密尔顿的建议,国会通过了铸币法案,将美国基本货币制度规定为美元、硬辅币采用十进位制。1美元等于371.25格令纯银,24.75格令黄金;即1美元约等于24克银,1.06克金(1格令等于0.0648克)。

  根据国会的授权,造币厂可以按15:1的金银比例自由铸币。

  另外加一句题外话:1盎司黄金当时的价格是19.4美元,并一起稳定到上世纪30年代(近似价),现在的价格是1盎司900美元。即在大约70年间,美元贬值了46倍,现在1美元的贵金属价值,只有1930年的2%左右。

  

  2、复本位制及格雷欣法则的作用

  尽管1792年法令通过时,美国的金银比价的确是15:1,即1克黄金可以兑换15克白银,但此后不久,世界价格就超过了15:1这一比例。白银相对黄金贬值。

  因此出现了一个理论上的快速致富方案:你可以先拿15盎司的白银到铸币厂,兑换出价值1盎司的金美元,然后再到市场上卖出,得到高于15盎司的白银(比如16盎司),再到铸币厂兑换,再出售。如此周而复始,每次都可以赚取1盎司白银。

  铸币厂也曾经确实经受过这样的投机,很快仓库中就充满了白银,没有了黄金。因此,铸币厂转而只买入或白银或黄金,而拒绝在两种贵金属之间进行兑换交易。注意,此处所说的买入,是指铸币厂接受白银后,把相应的银美元铸币在扣除铸币税后,卖给白银的出让者。

  格雷欣法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据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出现了:从1792年到1834年,美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因此黄金作为货币只能高价使用,而不能平价使用。

  格雷欣法则出现了:廉价货币(cheap money)赶走了高价货币(dear money)。

  

  到了为黄金做点什么的时候了。1834年,国会通过了另一项法案,规定把1美元的含金量从24.75格令下降至23.2格令,即白银与黄金的比价从15:1提高至16:1。

  格雷欣法则再次出现了:当时国际市场的比价只有15.625:1,也就是说,国会规定的比例太超前了。市场上银美元大量退出,金美元盛行。黄金成为事实上的本位货币。

  

  在贵金属存在市场价格的条件下,维持复本位制似乎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无论货币发行机构规定什么样的金银比价,都可能因为金、银产量和铸币之外的其它消费量而产生比价的波动,从而在货币流通领域中,不是一种货币驱逐另一种,就是另一种驱逐这一种。

  因此,如果一定要实行复本位制的话,应当以一种较贵的金属为主币,而以另一种较廉价的为辅币。例如曾经的中国。主币为银币,辅币为铜币。

  弗里德曼强调,复本位制并非不可行,例如当时的法国,实行的就是金银复本位制。但问题是,法国当时的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如果法律规定金银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兑换的话,维持复本位制度是相对容易的。此外,在其它欧洲国家都以黄金为本位币的情况下,银本位国家可能会因白银的较容易获取而有一个轻微的通货膨胀,这对经济发展是相对有利的。事实上,19世纪末的美国,曾经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通货紧缩时期。

  

  英国在1797年之前实行的是复本位制度,但1816年开始实行不兑现纸币本位,不再把银币作为货币。但后来因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愤怒而改回单一的黄金本位制度,尽管当时的通货膨胀只有每年5%-10%左右。

  

  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曾经发行过绿背纸币,这是一种没有金银做基础的不可兑现纸币,因此成为了一种廉价货币。直到1873年,国会通过了《1873年铸币法案》,美国又重新回到了硬币本位制。

  

  3、1873年罪行

  《1873年铸币法案》剥夺了白银的本位货币资格。规定除5美元的银币外,银币不能再用作法定支付。1873年法案结束了美国的复本位制度,从而使美国成为单一的金本位制度。

  实行单一的金本位制,至少产生两个后果,也因此成为宣布它为罪行的人的借口:

  第一,白银本位的取消,使白银相对美元的价格大幅贬值。例如,1870年时白银兑美元的比价还保持在16:1以下,到了1900年,就达到40:1,使那些生产白银的州非常不开心,遭到白银集团的攻击。

  第二,由于当时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使黄金需求大大上升,黄金出现短缺,造成了较长时期的通货紧缩。从1870到1896年,美国的实际价格水平按每年1.5%的水平下降。其后又以2%的水平上升,直到1914年。

  其实,当时美国之所以采用黄金为本位货币,主要是担心白银引起的通货膨胀,因为白银的生产较为容易。但后果是,虽然通货膨胀没有发生,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为可怕的通货紧缩。

  货币的祸害之五--美国的白银购买法案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革命

  

  1、1934年白银购买法案

  

  1932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了美国总统。面对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他和其他人都认为,任何通货膨胀对美国经济都是有益的(当时美国正处于严重的通缩中)。因此,是对白银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在参议院的表决中,一项授权以16:1的比价自由铸造银币的法令被否决了。随后的1933年,在托马斯修正案获得通过,授权总统增加联邦储备票据与存款(原文如此)以及美国货币,其总量(30亿)几乎使美国高能货币量翻了一番。此外,该修正案还授权总统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并有很大的权力来处理白银问题。

  

  到了1934年,国会更通过了《白银购买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或者,直到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储备达到黄金货币储备价值的三分之一。而当时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只有44美分每盎司,要达到国会规定的价格,白银的价格要上涨200%。

  

  事实上,该法案规定的价格并没有达到。白银价格从1933年12月前的44美分,上涨到1935年4月的81美分后,又在1936年重新跌回45美分。

  

  2、中国被迫放弃银本位制

  1929年大萧条后的最初几年,中国比较幸福的几年。

  

  由于其他国家实行的几乎都是黄金本位制,而白银的价格在此期间又大幅下跌,因此实行银本位制的中国的银元相对于金本位制货币,也就贬值许多。例如,1929年,一个中国银元值36美分,但接下来的两年,中国的银元只值21美分(1932年末只值19美分),相当于中国的本币相对于其他金本位国家贬值了40%以上。

  

  这样,中国的出口增加了,进口却不断减少。1930-1931年,中国出现了国际收支盈余。在其它国家都正在经历通货紧缩的痛苦时,中国却在经历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

  

  1931年,英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相继脱离了金本位制,其货币相对于中国的银元开始贬值,中国的国际收支开始急剧恶化,中国开始输出黄金和白银来应对出超,国内的批发价格在1931年达到顶点后,1932年开始下降。

  

  在美国1933年也脱离金本位制后,中国的出口再一次遭受打击,而且,白银的价格也因美国政府大量收购白银而出现急剧上涨,白银开始流出,国内价格下降。当其他国家开始走出危机时,中国却开始走向严重的通货紧缩和萧条。

  

  1935年11月,中国开始全面的货币改革,放弃了银本位制,继之以不可兑现的纸币本位。

  

  刚开始,通货膨胀还是温和的,1935-1937年,上海的批发价格上涨只有24%。但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通货膨胀开始加剧。1937-1945年间,纸币的发行增长了几乎300倍,价格更是以每年150%的速度平均增长,战后价格已经是1937年时的1600倍。

  

  1946年12月到1949年4月,价格平均以每月90%的速度上涨,最终上涨了5400万倍。结果,通货膨胀帮助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

  

  最后,还要说说一手促成1934年白银购买法案的白银集团。尽管他们当时获取了利益,但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银本位制后,对铸币白银的需求当然大大减少,白银与黄金的比价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大增加。根据和讯网黄金频道11月28日的收盘价,每盎司黄金的价格是645.2欧元,每盎司白银的价格是8.13欧元,比价约为80倍。

  

  你说,白银集团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坑了自己,也坑了中国。唉......

  货币的祸害之六—通货膨胀的成因

  1、一个违反常识的实证发现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能够买到的货物与服务的数量,能够与货币的数量以同样快的速度增加,那么价格会趋于稳定。通货膨胀是在货币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的增加的时候发生的。每单位产量的货币数量增加得越快,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在经济学中,也许没有哪个命题比这个命题更为确定的了。

  历史上,那些典型资本主义国家什么时候最容易发生通货膨胀呢?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

  在考察了美国,英国1890-1990长达100年的通货膨胀史后,弗里德曼发现,在1931年之前,包括一战期间,通货膨胀都是温和的,价格的上升与货币的增加大体相等。二战期间,价格的上升甚至比货币的增长还要慢,甚至直到50年代末都没有赶上货币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对价格的管制和配额的依赖,使价格上升受到抑制。

  在美国,战后的和平时期,是通货膨胀增长最为剧烈的时期。当然,这要归因于货币的超规模发行。

  2、货币为什么会过度增长?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察,1960-1970年代末,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加速时期,货币的增长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政府开支的急剧增长

  一般而言,政府如果用征税或向公众借款的方式增加开支,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征税肯定是不得人心的,发行债券会引起人们对逐渐增加的政府债务的抵制,也会使私人储蓄从投资转向为政府赤字买单。

  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增加货币数量来维持政府开支的增长。美国政府会转而以向联邦储备体系出售公债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给,即财政部将债券出售给公众,联邦储备体系再从公众那里购回这些公债。货币就这样通过公众这一中介发行了。

  第二,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

  充分就业政策往往使政府采用不增加税收而增加开支,甚至降低税收的办法来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增加货币供应量。而联邦储备体系正是采用购买政府公债的方法来释放高能货币。

  第三,联邦储备体系执行了错误的政策

  联邦储备体系没有把心思放在它可以加以控制的货币数量上,而是所心思放在它无权过问的利率上。其结果就是在两条战线上都遭到了失败。

  3、通货膨胀会给政府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通货膨胀至少给政府带来三项收益:

  其一,为政府提供了融资。弗里德曼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政府多印了一批钱,并用它修了一条路。结果是没有人因此缴纳了更多的税,工人们还得到了工资,以前没路的地方多出了一条路,似乎谁也没有因此而减少什么,那到底是誰为这条路买了单呢?

  其实,所有手上持有货币的人,都为这条路买了单。新增的货币进入了流通领域,从工人的手中转入卖出商品的零售商手中,又转入其他人手中,从而使物价的上涨得到维持。高涨的物价意味着,人们原来手上持有的钱,现在只能买到比原来更少的东西了。

  其二,为政府增加了税收。可以这样理解,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人们的名义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以前不够纳税资格的人,现在也必需要纳税了;以前以5%税率纳税的人,现在要以1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了。名义收入在增长的同时,实际购买力却没有相应的增长,税收却增加了。

  其三,替政府偿还了部分公债。如果你在1968年以37.5美元的价格买入一张十年期的面值为50美元的政府公债(折价销售的公债),那么10年后你能拿到64.74美元。但1968年37.5美元的购买力,在10年后需要70美元才能达到。这还不算你要缴纳的所得税。

  4、通货膨胀的治理

  既然我们说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那么降低货币增长也就成为治理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

  但问题是,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几乎一定会产生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失业率。而且,这一副作用几乎无法避免。

  弗里德曼提出了两个减轻副作用的方法:一是事先宣布一项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使人们不会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来订立长期合同,这往往会造成价格的上涨。二是在长期合同中加入所谓的通货膨胀自动调整条款。例如在工资合同中加入通货膨胀条款,当通货膨胀下降时,工资的增幅也要相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