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接送领导不应该成为制度和惯例
李华新
93.4%的人确认自己周围有公车私用现象;56.7%的人认为限制公车私用能缓解交通拥堵。 调查显示,80.0%的公众赞成取消上下班过程中的公车接送领导制度,其中46.2%的人表示非常赞成。(《中国青年报》090616)
著名学者毛寿龙说,从交通角度讲,公车接送领导仅仅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次要原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按照级别来计算公车层次,公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工作激励的方式。如果公车接送领导是为了工作,取消接送显然是不对的。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少华在2004年市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一份关于公务车改革的提案,其中提到由于公车出行成本不用个人负担,其使用率远远高于私家车。仅2004年4月,在北京市行驶的车辆中,除了出租车外,公车与私车的比例是4:1,占26.7%的公车却动态地占有道路资源80%,给道路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看来作为官员是否应不应该接送,在我们这个国度,是很难取消的,因为当官的过去乘轿,现在坐车,是很自然的事情,不仅是乘轿的几人抬过去有明文的规定,现在的什么级别的坐什么车,多少排气量也是有具体规定的。由是可以看到这一习俗古已有之,现在的当代人为啥不会不能取消,这也是在是一种将相侯爵意识在起作用。假如现在的局长厅长或是什么政府一定级别的官员和我们小小百姓一样挤一生臭汗,登出一身汗水淋淋,这样的官员还有什么意思。因此说,这些非平等意识是享受,实在是有悖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原则的。革命这么多年,共产党官兵一致的年代早就过了。
再想回到战争年代,再想打下江山之后,就是回家过自己日子的小农经济思想,早就不合时宜了。现在的当官的不管是新权贵,还是当了多年领导的官员,这些人几乎都不是从硝烟战火中过来的那茬人,尤其是新提拔的一批领导干部,为上级领导悦,揣摩领导意图;只是在想为上级的政绩增光,根本不会顾及到自己政绩中的行政成本,也没有什么花纳税人的钱的意识。
至于, “要杜绝公车私用,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将公车待遇转变成个人收入,这样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者开车上下班就成为公务人员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一种设计似乎合理,可是在我们这些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度,竟然不会像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具有平等意识,这也是一个真正的笑话,享受待遇货币化,没有车接送,既不能履行公务,这也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而且是当这些待遇在公务时间时,这样的一种公车私用,实际上就是公开践踏平等原则,就是等于公开承认特权和权贵的合理存在。
如果一时做不到,那么现在在公车使用上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包括每个单位到底有多少公车、哪些工作人员有公车、每个公车每个月的开支状况等。 可是即使是公布了,又有什么用处呢?
其实人们都明白,为什么当官,至少是有公车的待遇,而这种待遇就是一种人生向上的一种激励,没有了能够做上公车的认识追求,那么你的人们就是没有理想的。可是如何来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领导干部要配公车,这已经是我们这个官场意识甚浓的国度的一种官场情结,不然的话,一个有相当级别的领导,也和我们一样骑自行车、电动车,或是一样挤公交车,那么就太丢分了。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