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批评》之文体探微:小说(一)


文体探微
                          

       文体探讨是批评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悟式评论对文体的研究更多的不是为了建构文体学,而是文体运用的得失,因而探讨也着重于实践经验。


小说创作与批评感言


01 小说能走多远

由人而神和由神而人,是当今网络小说创作的两大趋势。
       前者以邢育森、尚爱兰为代表。他们从现实生活层面出发,努力砸开现实坚硬的硬壳,寻示人类精神的干尸,以现实生活可能发生或正发生着的人物为素材,表达的却是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叹谓与思考,并不局限于快慰、认识、教育、审美传统功能层面,而是努力开创更多样化解读的可能性。
       后者以sieg、杜鸿为代表。他们从完全虚构想象出发,连细节也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想象,但不是神话和童话,让你吃完鲜美的果肉之后,再遇上人类精神风干的尸核,折射出对现实的理解、认识、思考和叹谓。同样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两条路不存在谁先锋谁传统的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文学的先锋性,主要不在于文本显性层面的技巧,而在于文本隐性层面的博大厚实。这一点S的“道具”理论有重要的贡献意义。只有作者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活动必须深藏于文面之下,你才可能把素材、人物、事件、细节统统当作道具,不断建立和消解意象,使人物、场景、细节在戏剧中不断变换意指与能指,从而为多重解读打下基础。我们所说的先锋意义,正在于不断突破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第一步,与国内外大师的作品齐肩;第二,创造出具有独特意味的民族新文本。这与80、90年代从技巧层面摹写国外有着整体意义的突破和进步。
技巧永远不会过时,如果传统文本技巧能够圆满隐匿作者的这种企图,并达到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深入人类精神生活的内核,传统文学照样不会死亡。
   (2001年4月3日)

02 小说法门的“二”

说了小说的不二法门,还必须说法门的“二”,否则又要死一批人。执一是我们这个群体最突出的疾病,连最优秀的网侠也难以幸免。
    文本的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我们的作者往往只注意显性层面,把语言、情节、细节、情景做精,这都应该。但是,你为什么要做精?做精了干什么?戏剧为什么必须有潜台词?如果你只想满足传统的愉悦、认识、教育功能,也对,一直这么干,今后还要这么干,能说不对?但你在这里很可能成为一个给予者一个教育者,挤了读者应有的位置。文学是文本与读者交互作用的过程,读者的审美经验不能充分调动和提高,作品的效果就受影响;而且读者应是主动积极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者,作者不能代替。把读者当成被动接受者的作品,碰到比自己高明的读者,玩完了。本人速写《燥热的夏季》文面不是很差,甚至还很不错,但受到邢博士猛烈批评,为啥?隐性层面单薄,写的时候都都不知意味寄托在哪里,文面之下苍白,垮了。改写为《夏日情殇》,不一样了。《猫虎人》、《午夜“金瓶梅”》文面土, 但欺骗性很大,多重寄予,作者自己三两句也说不清楚。一眼看白不叫艺术,叫政治论文。这懒不得的。
意象的建立与消解。流动的文本,尤其是中长篇,意象固定很不节约,造成拖沓累赘,不适应艺术水平普遍提高了的读者。我们太习惯于单一固定的意象,若把意象单一固定和意象流动变换的小说摆到一起读, 感受就明显了。比如《猫.虎.人》中的猫虎,是英雄象征、理想化身、因果载体、猎人敌手、臧风儿的性对象,充分起到电影里情景重置多用的效果。
   显性的具指与隐性的所指。作者要让道具活起来,按照设置的逻辑运动变化,离不开显性层面的具指,为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意图、情感变化提供线索。但具指背后还应有隐性层面的所指,越高明的小说隐藏越深,需要细心的读者去发现和思考。误读不可避免,一是个人的经验与兴趣不同,二是作者本就设置了不同层次在不同层面阅读的可能性。《红楼梦》的所谓“僧者见僧,道者件道”,就是例证。精品不仅要在文面的显性层面下功夫,更要结合隐性层面在叙述故事中预埋线索, 使具指与所指巧妙结合,提供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不过,真做到这一点,难上难啊!多少年不是只有一部《红楼梦》吗?
    (2001年4月3日)

03 关于小说文本的三点看法

  小说成功的首要前提是文学意识到位。当前小说创作的首要问题是意识陈旧。小说就是小说,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干不了文学以外的事,小说不能干小说以外的事。但读者往往要求文学干文学以外的事,作家往往干新闻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事。文学不是简单的宣传教育工具,它是集消遣娱乐、审美感知、认识教育、人生感慨于一身的文字艺术。艺术情趣、题材语言、审美内涵、社会生活、文化韵味、人物个性必须整合。领头的不是艺术构思,而是艺术感觉。所以文学创作可能出现少年天才。但文学要成熟,作者要成熟,仅靠感觉是不够的,还要靠文学(小说)意识的领悟与把握。好的小说,应当有好的故事和鲜活人物,应当有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场景或文化底蕴,还应当具有多重解读反复思索引人参悟宇宙、人生的可能性。也有人将小说分为:情节小说,人物小说,感悟小说、灵性小说。
叙述是小说技巧的基础。叙述是一种诗性。余华对诸多名著的叙述风格与技巧作过专门研究。它包括语言、体裁、结构以及材料的运用。大到整个文面,小到一句话一个字。语言不仅与作家的个人修养有关,与题材有关,而且与人物状态有关。语言切分情节,情节决定结构,人物在以艺术感觉为圆心,以语言、情节、结构为三轴的四维时空中活动,文本是其间歇运动的轨迹。叙述的过程就是小说整合的过程,文本应当在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形成。叙述调式一旦决定,其感觉与味道也决定了,再改要动大手术,成功率往往低。
    最难的是境界。小说不能一眼望穿,文面要以假乱真,文里深藏宝物。通过虚拟情景引出背后的感悟。这个问题往往由于作者与读者的懒惰而忽略。小说效用的实现,是作者读者艺术想象力共同发挥的结果。作者必须给读者预埋线索,预留想象空间。把读者当阿 斗,为说服读者设置情节的做法永远过时了。阿城的三王、汪曾祺与林斤澜的若干小说回味无穷,《红楼梦》常读常新,因为有境界。
  (2001年4月9日)

04  小说的三重读法

没想到霏霏又将这一篇《小说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转贴于此(已转过《国中谁比曹雪芹》)。这是对《国中谁比曹雪芹》在《浮萍论坛》野兽主任《老杜是啥时候人?》的回复。加上《这位Sieg深得我心》,仍是意犹未尽。
比如,众多朋友对一篇灌水短文的热情令我意外——看来在网上游戏人生也会被Sieg、老夏、老油等人的浩然正气以及霏霏的古道热肠所感动。幸好我说的真话,不过是采取了“胡闹的比较”的形式。
我自然知道鲁迅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非其同时代人可超迈;也知道当今之世并非没有叫好之作,如贾平凹之《高老庄》据说就很有内涵,《马桥词典》也名重一时;但是,能与《红楼梦》相比么?
《红楼梦》无论结构、语言、民俗、僧道、诗词歌赋、厨艺园林、村言俚语、情爱忧伤、人生领悟均在行内,非行外人所能“非其山而强为其山,非其水而强为其水 ”。小说这种大众文学样式,读者虽然僧者看僧、道者看道,毕竟要存在多重审美欣赏和反复琢磨的可能性,其综合艺术水平要求自然很高。至少,从文面看,要有 吸引读下去的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从文里看,要有包纳全景式社会生活场面,社会生活素材及知识十分丰富;从底蕴看,绝对要有独特的人生领悟,并且深含在不动声色的“言他”之中。如近有论者所说的平民化与日常化、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等等。
也有人将小说分为问题小说——以提出和解答问题为宗旨;故事小说——故事完了也就完了;人物小说——通过问题、故事把人物写活了,类似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性格理论,如高尔基《母亲》;生命小说——在完成前三重任务的同时,深埋着生命哲理——当然是一种哲学意绪而不是直接感叹,而且尽可能使这种哲学意绪弥 漫于浩茫宇宙与凡人琐事。于是,有了爱情故事、封建社会缩影、看到没落看不到希望等等对于《红》的评价。
    我依然坚持:《红》表达了对于人人信守中道、人世清净美好的无限向往和事实上浑浊不堪、万劫不复的无可奈何。正如我们圣洁的理想多么美好,可就是不能实 现,人生就在这类矛盾中游来游去。《红》触发我的是这根弦。它含量大,一座富矿。现当代作品让人想这么远的就没有,正如新诗就不如唐诗。当然现当代无论如 何也是要读的。
 (1999年5月7日)

05 小说文本的三重技巧

我以为小说要表层把假做真,好象就是你我身边发生的事;中层把想象发挥充足,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的学案意义;底层回到生命感悟上来,说话外音、弦外音。
  表层做真,话语、人物、场景要新要活起来。语言那个味,人物那个劲儿,要出来,让他们按你设计的角色理念动起来。这样比较好看。情节处理有两种路子,一 是完整情节的顺序(顺倒插等)推进,单线索或多线索;二是碎片情节的再现与复合,单线条或多线条。情节的推进与叙述语言的选择密切相关,彼此制约,应多探 索。所谓“叙述是一种诗性”,是讲作品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述方式,应从小说的味即诗性上去找,语言、事件、人物、场景、结构以及情节推进的舒缓有致 找到了,小说的表层基本成功,象小说了。
中层可以理解为人生味,有学人气息或艺术水准的人生味,是对第一层的升华或提高。没有这一层,或者有 这层但不够,就使小说让人觉得是个速写、毛胚。比如流露在《沉沦》中的中日矛盾的背景以及“我”在背景下的那些具体场景引发的压抑和痛苦感受;比如《祥林 嫂》里鲁镇背景以及祥林嫂所承受的文化心理、社会舆论、现实生活压力,这些是小说到不到位、够不够味的关键。把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结合考虑好,做充分,所写 的就是小说。
但要是篇成功的小说,还必须有底蕴底气。究竟怎样才算,个人理解不同,难说。可以换个方式谈,就是什么样的不是,不到。比如,我 们写小说,是想批判、分析、解决某个问题,社会生活的、个体群体心理的、人文道德的问题,停到个人看法表达上,而不是抒发内心的感受,就难以进入第三层 次;又比如,我们写小说,是讲述一个离奇故事,说一两个好玩的人物,而不是通过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会进入第三层。对这个问题,我说要寻找一种诗性, 也就是作家究竟表达什么,只能是一种诗性,一种感受,不是见解、感念、学问。小说的味,别于散文、杂文的味,关键在这里。SIEG说,人物、结构、学问, 不过是我的道具。这是真的,你要表达什么,就应当拿相应的人物、事件、文本做道具。
    问题还在于:新。三层都应当是别人未及的,这就更难。但若抛弃一些陈旧的小说观,在实践中真正悟小说味的味,提高起来也很快。
(2000年11月12日)

06 虚拟情景

小说可观可感可叹可赞在于缺少不了文面,这自然要有场景、人物及其命运升降沉浮、悲喜哀愁。这一切,我称之为虚拟情景。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明知虚拟但觉真 实的场景和人物命运去悟解生命本身。我认为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作品见故事(或问题)不见鲜活人物,见人物不见人物命运的必然性,把虚拟当最后的效果。一言 以蔽之,以叶障目,不见泰山,文化含量浅薄,尤其是生命意识浅薄,故而难有佳作。当然,小说的哲学思考是感触、意绪,深藏在小说的文面之下,浮露则归图 解。无人物不成小说,这是常识。当今中国作家缺少的不仅是常识(或许常识尚可?),更重要的是生命襟怀和哲学诗意(是不是十分苍白?)。不知兄台以为如何???
  (1999年5月9日)

07 坚持悟味

创作难的是坚持,在不断悟想中坚持,保持创新能力,不要 死在一种写法上。林清玄写的好不好,绝了,如《法圆师妹》。可三毛怎么评价呢?她说,我们的东西是写给岛内阅世不深的青年看的,你(贾平凹)是写给我们看 的,所以你是大师。大意如此。可见写作是有层次,文学功能也是有层次的,三毛的话是出自内心的经验之谈。“书贵悟道”,写小说何尝不如此。所以,写小说读 小说,重在悟那个小说味和文学意识,超人一着一切主动。技巧是通过写来掌握的。写多自然熟。别看网上前后一大溜,你用心就超过别人,不想被别人超过就要用 心,事半功倍。小柳那组《真写小说了》是不错,有这个基础,换个写法,大气一些,效果绝对更好。当然说的是下一步,如果只说他这步好,他就可能停留于这一 步。比如《凝视》,我觉得对作者下一步启发并不大。这是我写评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
小说更多的是经验不是理论。从经验看,一个作者,下一步往哪里 走才更快,是非自己反复思考反复实践不可的,别人代替不了。也许你们还没有没有滞留于高原无法再进一步的感觉,年轻灵光多,就一气写。也是好事,写多看 多,技巧自然熟练。但高原现象出现了,就非得用清醒的文学意识来解决不可。
杜鸿也说,关键是意识,文学意识到位,技巧可以学,而仅有技巧,意识不到位,就总在写实性文学的圈子转。路选对了,又有基础,一举成名天下知都可能。就看这层窗户纸怎么捅破。感觉领先当然对,如这都否定,还是搞创作搞评 论的吗?但感觉背后要有清醒的文学意识为支撑。一个好写手必须知道下一步别人会怎么走,我该怎么走。只埋头写呀写呀,三十年五十年一贯制,是不少作家江郎 才尽的真正原因。
我三十年业余创作,死里逃生,谁跟我说这些?自个摸索。文革失语,公文失语,论文失语,“三突出”模式失语,脱多少层皮呀。 你也知道心里的感觉无法说,评论必须借助语言尤其是概念来说,但你要了解背后说的是什么,自己发挥、想象,把文面意思悟出来。思考不仅是道理,理解,领 悟,更重要的心灵体验、潜意识、本体意识,人生社会宇宙之间的通感,接近本原的智慧,然后用纯文学文本表达,思考的气息贯穿人物、事件、场景以至细节,还 要十分贴切,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不能图解。不是把思考的结论塞给读者。
年轻总是好的,起步早,起点高,来路长,学得快。不过,等写手都知道 什么是真文学了,竞争会更加激烈。不信你翻翻80年初获全国奖那些东东,现在看来有什么好?可人家意识就是先一步,文学史上蹲住了。要赶就不止费人家那点 功夫。晚一年,写得再好,那类题材、手法人家写过了,还有你的位置?提前量同科研一样重要喔。
(2000年7月14日)

08  真诚

作品是技巧的也是内涵的。我把文面可以分析的统统称为技巧。如结构、语言、选材、故事等等,而把意蕴、感悟称之为内涵。结构、语言、选材、细节当然大有 学问,仅语言一途,就够探讨一辈子的了,但意蕴、感悟则标志作家的水准。不管你声称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写作,总有高明的读者发现你在哪个层面上思考感受生 活,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大作家无非是叫你从文面看不到血,而装作是水。这叫不确定性、模糊性、多重性、多样性,也叫空筐结构,看读者自 己的想象能力、生活阅历、审美积累。真正的佳作,不可能让你一口气说清写的就是什么,作者提供的是多方面的,读者获得的也是多方面的,《红楼梦》就骗了无 数人。不少网络文学作者受到所谓“上网就是玩一把老子想写啥写啥”的豪言壮语的蒙骗,其作品的内涵缺乏与不肯进取可想而知。还有一帮学问据说很高的书呆 子,拼命玩技巧,只差没玩“屁塞”了,不玩死几个才怪呢。不是不让这些东西在网上存在,只是这些东西很难称得上是文学作品。
(2000年1月28日)

09坦诚精贵

    小说怎么写,写成什么样,一是只有基准线但没有一定的模式,每个人写着的,都可能成为一种新样式小说,但要达到同类最高境界才能被公认,目前我们都没有这种 实力;二是每个作者有自己的习惯、爱好、优劣,很难一律或者说明知有一种最好写法,可对那个人来说,他缺少积累,只好退而求其次;三是着眼点不同题材不同 素材不同处理方法与语言不同,每个文本是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要从这个世界的完整与和谐看这个文本的得失,因而要从对方与作品实际出发来衡量作者达到水准。 离开这个,与名著比较,尤其与公认的名著比较,就等要小学生当国家主席。
传统的文艺批评总是针对成功作品总结经验,而网上文艺批评更多的是理解和鼓励创作,这是由高高在上到此时此地此人此作似乎应该如何的转变。
今天上午我还与杜鸿说到小说成功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内涵的先锋性,小说的意指必须是人类经验的痛处痒处,如果是普通人不假思索平日牢骚已说得清楚不过的,还要小说家言么?所以作品必然有哲学情怀人类意绪且在常人看来如疯人言,才能“唯我独醒”, 只有最敏感的神经与最先发出的声音才有可能为文学史所记录,对人类精神情怀稍有裨益。但这种思想性先锋性必须深藏文里,不能摆到文面,它应由故事隐藏而不 能挤占故事空间。也就是说,思想与情怀的先锋性是依赖故事张力完成的,不是作者和人物直接说出的。文面所指不宜太泛也不宜太固定,意指与能指要尽量触发各 种经历的读者的私人经验。二是故事、人物、结构、语言要贴近读者,便于阅读。搞过理论的人往往偷懒,不在故事本身的叙与写上下功夫,企图直接议论与灌输, 甚至借助名人名言,堆砌太多文化观念。我也反对将小说写成文化论文,甚至我的批评文章从来不引用名人理论。如果吃透了名人理论,我一定能用最简洁的私人语 言说出。小说就是要说好人物自身活动,使读者从人物活动中找出内在逻辑与意指。“小说越写越脏”(漓江出版社鬼子语)与散文化论文化倾向确实值得注意。设身处地想,哪个读者在乎你的思想?都是从人物与故事出发,他才触发联想,进而认同作品所指。甚至还能从作品生发出作者没想到的感触来。小说的运作,至少要从这两方面努力。
     (2000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