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学习经营战略》之九:信心: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美国,一个8岁的男孩才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低能为理由,赶出了学校。因此,他非常的自卑,常因为怕被别人嘲笑而一个人躲在家里,很少和别人接触,学习、处世都没有信心,每天都生活在阴暗当中。一天,男孩的母亲小心翼翼地交给他一块石头:“孩子,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展示,但无论谁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男孩迟疑地接过母亲递来的这块看起来虽然有些特别,但是也不像很值钱的石头。第一天,第二天,根本无人问津,第三天开始有人来询问石头的价格,第四天,有人出5美元来买这块石头,男孩按照母亲的叮嘱,对于别人的出价只是摇摇头。
到了第五天,母亲让男孩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依然采取上一次的做法。这次男孩信心满满地把石头拿到了珠宝市场,前两天依然没人过问,几天后,有人开始注意到这个拿着块石头却像捧着无价之宝一样的男孩。开始有人出价想买这块石头,随着男孩不断的摇头,周围人的竞价也越来越高,最后甚至超过了珠宝的价格。
男孩按照母亲的嘱咐,没有卖掉石头,而是把石头还给了母亲。母亲把孩子带到自家的后院,男孩惊奇的发现,后院的角落里堆了一堆和母亲给自己的一样的石头。母亲对男孩说:“我给你的石头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当然,它是否普通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起眼的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可能就真的是一块宝石。你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如别人,那只是你对自己的信心不够,才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
这个男孩深受鼓舞,从此便充满自信的对待生活,这个人长大后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爱迪生。
信心是一种力量
 爱迪生的母亲通过让爱迪生卖石头的方式来激发他的自信心,结果,成功的启迪了一代科学巨人。信心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都具有自信,但是自信被唤醒了多少却各不相同。随着信心的增加,上帝会为你打开更多的机会与成功之门,反之,没有信心时,自己反倒关上了上帝为自己开启的门。小到一个个体的人,大到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信心是脊梁,是灵魂。有了自信,你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力量。相关组织做过全球各国国民的信心指数调查,其中,日本、韩国的国民信心指数远高于中国,信心让国土面积小于中国25倍以上,人口仅为中国1/10的日本在二战战败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最近,同样是二战中饱受摧残,国土面积小于中国近百倍的韩国更自信的宣称要进入世界前七强。
自信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的机会,因为,自信者看问题的态度更积极,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更能把握住机会,成功的几率自然更高,可以说,自信意味着已成功了一半。在竞技场或战场上,强者会战胜弱者,当两强相遇,则勇者胜出,而勇气的基础就是信心。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也是如此,全员都充满信心时就可以发挥出超常的能力,使组织能够快速发展或平稳度过危难与困境。
心理学中有一个“幸运之轮”的观点,说的是我们可能不知不觉间陷入一个凡事都很顺利,好运一个接一个的幸运循环中,也可能落入一个处处遇阻失败的厄运循环中。而决定我们会进入“幸运之轮”或是“厄运之轮”的关键因素就是信心,有了信心,相信自己能成功,做事成功的几率就提高了,反之就会下降,失败后更加没有自信,落入了恶性循环。
如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如同一场看不见的瘟疫,所到之处工厂减产、停产,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给世界笼罩上了雾霾一样的恐慌。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1929年——1933美国引发,继而波及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接下来我们从那场近代史上罕见的美国经济危机中看一看信心对于世界上最大的组织——一个国家的影响,在从中了解提振企业信心的方法。
提升组织信心7要素
1929年,加拿大小麦生产过剩,于是,美国为了增强贸易竞争力,强迫本国压低谷物的销售价格。由此引发了欧洲、美洲,甚至亚洲的全球性农业衰退。这就为接下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但是,这些并没有引起美国的重视,当时的美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发展速度远超过欧、亚各州。而美国国内却政府腐败混乱,体制问题明显,国内农业极度落后,农场主纷纷破产,农民流离失所,大城市中新兴工业的发展使一部分人获得了暴利,而传统工业却面临危机,大量工人失业。城市里的市民则享乐成风,不愿意去辛苦劳动赚钱,转而寻找投机的途径,股市等金融资本市场因此开始兴旺发达。
全美1/3的国民收入被5%的人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为温饱水平;还有21%的贫困家庭,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由于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导致商品过剩积压,资本输出困难,虽然金融巨头在股市等投机中都获取了暴利,但获得的资金并没有被投入到再生产中,而是继续投入到资本市场里,美国大部分财富都囤积在了看不见的资本市场中……此时的美国已经危机四伏,但是,这些问题都被表面的极盛繁荣所掩盖。终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市场崩溃了,上演了一场让经历过的美国人终生难忘的“黑色星期四”。
19291024,美国华尔街股市大暴跌,后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路下跌,谷底时,股指下跌90%5000亿资产瞬间蒸发,由此引发了全国,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购买力迅速下降,货物大量积压,交通运输几乎全部停止,工厂大面积停产,86000 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超过1300万,银行全部破产或停业。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又导致其殖民地的经济危机,最终演变为了世界性的危机,此次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总损失的两倍。
1、承担责任
面对危机,美国时任总统胡佛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奉行自由放任的管理态度,妄想让受到重创的经济自我恢复。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去稳定疯狂下跌的股市,否决所有国会的救济方案。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抵制进口商品冲击本国商品,此举导致了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连接世界经济的阀门被一个个关闭,更加加剧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美国国内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工人、乞讨者随处可见,与工业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农业,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过剩引起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许多农场手工劳动取代了机器操作,农田管理质量急剧下降,一面是饥寒交迫的广大人民无米下锅,无衣可穿,一面是资本家手中的谷物、棉花等农作物烂在地里或被当作燃料;牛奶、咖啡等饮料被倒入江海;牲畜被赶到河里溺死。
胡佛的放任政策等于在保护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家们,让他们可以随意盘剥弱者,使少部分强者横强,大部分弱者恒弱,导致社会的基础开始发生动摇。1930年3月,美国爆发了125万人参加的大示威,胡佛命令军警开枪镇压游行请愿者,酿下了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星期四血腥大屠杀事件。
面对这一切的人为灾难,胡佛总统不是积极承担责任与改进,反而是推卸责任,把一切推给市场、推给国民、推给世界,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这样,政府的其他官员自然不会出来承担责任,推卸责任成风,没人想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把问题推出去,这导致了国民信心的丧失,继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跌入恶性循环的漩涡,使危机进一步加重。
当一个组织发生危机时,负起责任是树立信心,稳定局势的基础,首先从管理层开始承担起责任,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对组织成员负责,这样会让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感到安全,继而转化为信心,而且,能够承担起责任的领导者也更能受到下属的信任与尊敬,纵观古今,有大量追随者的伟人,都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在企业中,慢慢让责任感成为一种文化,从上面落到基层中,团队中的成员都能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时,就没了推诿扯皮与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使企业虽处逆境,却可以井井有条,临危不乱,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一个强大企业构成的基础。
在管理中,这种负责文化应以制度为基础,比如,可以在制度中加入一项:每月,甚至每周进行自我评估,表述自己在团队中的功过得失,而不是去推卸责任,指点别人,这样慢慢就可以把个人责任感由制度落实到行为与文化上。在市场经营活动中,负责也是一个想得到顾客尊敬与信任的企业最该奉行的,宜家家居一直是全球最受顾客喜爱的家具销售企业,这种喜爱源自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与信心,因为宜家一直坚持把顾客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次,“宜家”销售的一批椅子因为上面的装饰品可能被儿童拔下来,担心儿童误食造成危险,于是紧急在全球范围内全部召回该产品,这样的召回给顾客带来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大家不会对“宜家”产生失望心里,只会对“宜家”的产品更加充满信心。这值得我们一些遇到问题就马上推卸责任与掩盖事实的企业深思。
2、仪式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当时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随处可见乞讨者,饿死在路边的人和强盗、小偷。面对困境,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早已运筹帷幄般的自信,这让整个政府慢慢从慌乱中稳定了下来。与其说罗斯福有信心,到不如说他知道信心的重要性,刚刚上任时的罗斯福面对如此严重的危机也是忐忑不安,但是他清楚,此时拯救美国的方法不是精妙的对策,更不是铁腕,而是信心,自己必须信心十足,而后把信心传递并影响大家,只有有了信心的基础才可能去有效推行改进措施。罗斯福一眼看穿了问题的本质,找到了症结所在并想出了解决的方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国民已经对政府失去了信心,怎样才能让大家相信政府并振作起来呢?
罗斯福在就任总统后下令把街道打扫的十分干净,破旧的建筑物重建或粉刷,社会次序也明显好转,整个美国似乎获得了重生一样,在宣誓就职时,罗斯福换了一身笔挺的新装,周围的人也都衣着整齐,他以一个仪式化的方式发表了一篇轻松,简短却充满力量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如果不再恐惧,一切都可以改变。他的演讲轻松中又带着坚定,并且充满了信心,这些改变和政府的信心让美国国民为之一振,对这个新上任的总统充满信心。仪式的作用是向大家传递一种信息,同时对我们产生一种微妙的暗示,可以引导我们的潜意识。罗斯福的仪式不仅巧妙的改变了美国人的思维,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同时在告诉美国,甚至世界——他要改变这一切,相信我!当周罗斯福就接到了50多万封民众支持政府的信件,仪式化提振信心效果显著。
科学家做过一些试验:经过调查和测试后发现,在一些体育赛事前举行隆重的仪式会大大调动参赛者的热情与信心,因为,仪式传递出了“这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大家也都很重视”的信息。反之,没有仪式的比赛,或仪式简单的比赛,参赛者发挥的都不是很好。还有一个试验,工作人员把志愿者分为两组,待在两个不同的屋子里,分配给他们一件相同并有很大困难的任务,但是两个屋子播放的音乐和屋子环境的色彩不同,A组屋子光线很暗淡,整体色调是灰黑色,播放的音乐低沉哀伤,;B组屋子光线明亮,整体色调是水蓝色,播放的则是激昂有力的音乐。结果A组认为能够完成任务的人只有53%,而B组则有81%,实际完成情况是A76%B90%。从这个试验我们可以看出,视觉、听觉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信心,当大的环境都很沉闷、悲观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受到影响,反之,则会信心十足,斗志旺盛。在企业陷入困境,员工失去信心的时候通过一些振奋人心的仪式来提振信心与士气是非常有效的,如很多企业颁布一些新规或新的领导人就职时隆重的仪式就是在传递给大家一种“很重要”的信息,同时以环境增强大家的信心。在经营活动中,很多经营不景气或因故停产、停业的企业再次开张营业时都会非常隆重,以一种获得新生的姿态出现,也是在提振顾客和员工的信心及引起重视。当然,这只是类似障眼法的一种治标的技巧,必须结合其它实质性的手段,否则,过了兴奋期,只会落得虚张声势的评价。
3、信息公开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通过广播与国民沟通的一种方式,因为是坐在壁炉旁和国民推心置腹的交流,而非颁布政令的形式,所以得名“炉边谈话”,1933312,刚刚就任总统的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用亲切、朴实的语句,像聊天一样,先向全国人民讲述了国家的客观情况与面临的各种困难,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一起度过难关。第一次的“炉边谈话”主要讲的是如何挽救金融危局,罗斯福耐心的解释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并以通俗的比喻来劝大家把钱存进银行。此次讲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到三天时间,全国各银行就吸储3亿美元,银行门前来存款的人和几天前来恐慌挤兑的人一样多。之后罗斯福又进行了复兴工业、拯救农业等为主题的“炉边谈话”,这样的谈话在罗斯福在任的12年里进行了30余次,同时开创了一直沿袭至今,每周两次的白宫记者招待会,让记者把政府的思想与举措第一时间传递给国民,也奠定了美国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使国民获得了充分的知情权。
信息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越是不了解时,就越是想了解,了解不到就会自己猜测,而后主观放大或扭曲这个信息,并且传的满城风雨。反之,如果你把一切如实相告,像罗斯福总统一样,不去回避与隐瞒问题,而是开诚布公的和国民交底,反倒稳定了国民的信心并得到了理解与信任。信息大白天下以后,大家没有了想想空间,也不必要去道听途说,信息的病毒式传播与变种也随之消失,这样的现象如今多被利用于口碑传播和公关危机中。尤其是在企业组织陷入困境的时候,策略性的告诉组织中所有成员事情的全部,可以提高大家的安全感与信心,隐瞒只会造成猜测等更大的恐慌,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也是如此。
4、创新
罗斯福深知,已经形成惯性的经济衰退是很难用传统或温和的方法来扭转的,需要一股全新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力量来遏制经济衰退车轮的运转。于是,罗斯福一改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以闪电般的速度强势推出了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方向的措施,后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推出一系列法令:首先下发《联邦紧急救济法》,为饥饿的民众提供大量的救济物资,保证了国民的基本生存需要,稳定了社会;在局势稍微稳定下来后,马上整顿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市场,颁布《紧急银行法》,通过大量规范金融投资的法令来维持金融次序与改善金融环境,恢复银行营业,控制黄金对市场的影响,鼓励投资,严禁投机行为;稳定了金融市场后,罗斯福又连续推出了《农业调整法》与《全国工业复兴法》,以此振兴工业与农业。以国家建设扩大内需,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以提供工作替代赈济,使社会从等待救济的一潭死水变成了以工代赈的活水,同时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均衡利益,化解阶级矛盾。限制农作物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场主不破产,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国家协调统一定价,避免恶性竞争,同时为了刺激生产与消费,进行了税制的改革。罗斯福所采取的一系列新政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特别,但是在多半个世纪前是很新颖并有效的,硬生生把经济倒退的巨轮逆转过来。
当我们陷入危机的漩涡中时,很难从心理到行动上摆脱漩涡,这个时候必须在组织中推行创新,这样会迅速放缓,甚至改变行为与心理上的惯性。比如推出新产品、新的营销方式、新的管理制度、新的工作方式等。一方面来讲,突破困局的最好方式就是打破旧有失败的模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创新可以给员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摆脱了失败的阴影,消弭了挫折感,自然提高了信心与士气。1993年,美国IBM公司在面临生死危机时新任总裁郭士纳临危受命,提出IBM应由硬件生产商转为服务商的全新理念与战略,使IBM获得重生。2001年吉列公司在连续遭遇业绩下滑,士气十分低落时,新总裁基尔茨上任,以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及全新的营销战略迅速地把吉列带出了低谷。顽疾需下猛药,无论是对管理还是对营销而言,危机时温和的修正式的变革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最终会被惯性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5、破釜沉舟
之所以民众能够全力支持罗斯福,也是因为他使用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心理动员战术。在和民众的“炉边谈话”时也告诉了大家,美国陷入了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此时积极的改革应对,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是如果不采取变革,坐以待毙的话,美国的末日就在不远的将来。如同在噩梦中的美国人猛然觉醒——既然坐等是死路,那到不如拼一下,还有一半的希望。罗斯福用这个方法不仅激励了大家的士气,更把国民拉到了一条战线上,共同应对危机。没有退路时的力量是空前的,是没有其它杂念的,因此,罗斯福率领国民取得了成功。
背水一战所能激发的信心与力量是超出我们想想的。1519年,西班牙人荷南多•科尔特斯受西班牙政府指派,仅率领不足500人的军队,乘10余艘小型船只去攻打拥有几百万人口的阿兹特克民族的领地。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跟随科尔特斯的500名士兵非常恐惧,科尔特斯则在登陆后将船支全部击沉,告知大家没有退路,只能前进,以破釜沉舟的形式来激发士兵的斗志,结果成功的以500人的军队覆灭了阿兹特克的城邦与文明。
在市场经营中也是如此,当年的蒙牛乳业刚成立时在乳业排名1000位开外,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奶源,没有渠道,没有市场,头上还有乳业大哥“伊利”的不断打压,面对强敌与几千万元的乳业入门门槛,只有几十平米的公司,几十人的队伍,几百万的启动资金,蒙牛只有背水一战,没有退路的蒙牛在前行中头脑里思考的只有如何成功,结果仅5年时间就从乳业排名1113上升到业界龙头。蒙牛再一次验证了那句话——奇迹往往是在没有选择余地时诞生的。
6、把自身的优势列举出来
罗斯福推出的新政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复兴工业与农业相关措施时企业主和农场主都担心美国未来的前景,不愿意承担风险来支持政府的主张,罗斯福再次通过炉边谈话的形式客观的讲述了美国很多客观存在的优势和度过危机的措施,让大家发觉,除了他们所放大的黑暗外,美国还有很多希望和优势。于是,积极配合并参与政府的改革,使国家整体运行逐步恢复了正常。
在组织一帆风顺的时候从不缺少信心,那时组织成员本能的会去思考对组织有利的因素,也更多的看到组织的长处,但是,遇到困境时,我们往往本能的会想到那些对企业不利的因素与自身的不足。这就像一个人一样,自信是因为放大了自身的优点,而自卑则是放大了自身的缺点,前者会因为自信获得更多的成功,循环为更多的自信,而自卑的人则徘徊在自卑中,离成功越来越远。因此,企业遇到困境时应该把组织的一些优势以各种形式公布出来,提醒组织成员,可以有效增强其信心。
7、提升组织相关者的信心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美国再如何改善也无法独善其身,从世界的环境中脱离出去,于是,罗斯福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胡佛闭关锁国,高筑壁垒的做法,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国际贸易当中,首先把关税壁垒打破,同时发行30 亿美元纸币 , 使美元贬值 40.%以上。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同时也疏通了国内的资产矛盾。当时的美国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态度的转变使各国信心增强了很多,都把紧闭的贸易大门打开,国际市场间的血液开始再次流转。这些措施 ,不仅疏通了美国的经济,也帮助其他国家尽快走出了危机。
 企业遇到困境时往往是整个大的环境或相关者都陷入了困境,这时不仅要自身提高信心以求突围,更要给相关者,也就是与自己相关的客户与顾客以信心,只有信心在整个链条上循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市场营销中提升相关者的信心也是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某品牌口香糖进入河南市场时,由于知名度低,市场环境不景气,经销商对该产品信心不足,不愿意经销,导致该产品在当地铺货率很低。厂家为了提振经销商的信心,组织了一支直销队伍,挨家挨户对零售终端进行铺货,每次铺货后就把经销商的电话告诉对方,让零售终端到经销商处进货。第一轮只有约10%的终端接受,于是再进行第二轮铺货,这次增加到18%,最后再进行第三轮铺货,超过了30%的铺货率。此时一些终端就开始到批发商处进货,经销商一看销售势头不错,当然有了信心,开始向厂家订货并组建销售队伍,展开产品推广。厂家把市场移交经销商,经销商的信心转化成了业绩的销售,反过来也促进了企业的信心。最终产品在当地顺利地站稳脚跟。
信心:扭转了世界的明天
到了罗斯福第二个总统任期届满时,美国已经率领全世界彻底走出了金融危机,政府提供了超过60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减少了400万。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工商业倒闭数目只有1932年的三分之一;各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增加了30亿美元,银行业也已经渡过了难关,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由此,这位被称为最自信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连续四次连任的总统。
自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命运,我们自然没有理由怀疑信心可以挽救一个企业,可以让一个企业变得无比强大。信心就在我们体内,就在我们周围,唤醒它,因为,信心是一种力量!
(作者:史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