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先生与奇瑞较上了“牛”劲,车主金先生自称买奇瑞车不到两个月,行驶中突然爆胎,致使家人受伤,他认为是车胎存在质量问题;而销售商认为是个人原因所使,不是质量问题,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愤怒中的金先生将车停到奇瑞一家销售服务店门口,索性贴上“小字报”,本人也有幸参观了一下,围观人确实不少。
奇瑞汽车一直是以价格低廉而实用受到大家青睐,而价格低廉带来的直接影响则为质量不太受用。如果车子坏了,商家再置之不理,正如以上金先生的遭遇,真是欲哭无泪。稍稍查一下网上的贴子,似乎大家对其都有措辞,只不过把服务态度与质量优劣归咎于价格低廉上罢了。商家也就泰泰然安然入坐:我低,故我在;买了我的车,不要在我这里搁。
低价格难道打不响品牌吗?显然不是,吉利、长安奔奔等很多都以或曾以低价位为主打,小编搜了他们的报道,负面报道并不多,难道是他们的网络做的好,还是百姓的有口皆碑?两者都有吧,起码能反应一个品牌对百姓的认真态度。
曾看过这样一则消息,广汽丰田从2009年4月24日开始,对该公司在2006年5月15日至2008年3月3日期间生产的凯美瑞轿车实施召回,涉及车辆数量共计259119辆。理由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隐患。随后,东风也从2009年6月12日起,东风日产召回2004年7月1日至2008年4月18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天籁轿车,涉及数量共计153065辆。
召回,并不代表自损脸面,相反,召回更能提高品牌信誉度。厂家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召回的危机,并积极促成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对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而以往车企面对那些具有生产缺陷的产品,总是低调处理,有些甚至刻意回避,如金先生在多方徇问之下竟找不到人的情况屡见不鲜。相信媒体的报道,对奇瑞也是一个很好的鞭策作用。如果奇瑞能及时找到问题所在,积极协商,恐怕金先生也不会这样劳苦奔波、大肆周折地在街道上“游行”,欲买奇瑞的朋友看到金先生遭遇的也会在心里大打折扣吧。
品牌的形成,是真正做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当然,个案只是个案,带不来整个企业的骚动,但个案与个案的联合,会带来多大的危害,相信奇瑞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我们都在寻找价格与质量的相当点,当然了,如果你想以超低的价格来买超好的东西,那就只能烧烧香拜拜佛看看各位的运气了。
引发“金先生车胎事件”的原因何在?
截止到现在,金先生的那辆奇瑞瑞虎还安然地停靠在那家奇瑞销售服务店门口,仍不时有前来看车的群众围观徇问,金先生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奇瑞销售店里的员工也比较无奈,任由一批又一批的准购车者离去。商家的“冷处理”似乎更加激化了双方矛盾。显然,双方对事故的认定是完全不同的,也各自相互推脱;现在的事件正在升级,甚至于僵持的地步。
且不论责任为哪方,金先生十日来连续为此事的奔波,相信也会身心疲惫不堪;经销商的影响更是无穷,销量、信誉等等都会明显下降。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应化解的纠纷继续蔓延下去呢?
首先 沟通不够。引用金先生一句话,发生事故以来,商家不管不顾,连句问侯的电话都没有,伤心。
自采访金先生以来,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方的不闻不问。言外之意是对商家的这种对问题的处理态度而不满。而经销商也有委屈:本来嘛,这是车主操作不当引起的,自己干嘛要“没事找事”。于是,一方激昂高涨地讨要说法、另一方低调潜入避门不见的格局便形成了。
其二 质量或人为
到底是质量还是人为原因,这是事件的关键。金先生坚持认为非人为,而属于汽车质量;商家则认为质量不存在问题,并建议金先生找相关部门做质量鉴定,金先生借以商家没有直接告知而拒绝做质量鉴定。两者相争,各不相让,结果势必两败俱伤。
一般来说,有效解决纠纷问题,从根本上讲还需厂家和车主当事人双方之间进行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则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解决。一说质量二说人为,鉴定一下,还用打官司么?
其三 不得不说奇瑞的危机处理不当
金先生的轮胎爆破事件,对于整个汽车行业的纠纷事件来说,还不能算是大事。奇瑞的售后或许是想马虎过去,偏偏遇到的是爱较真的金先生,那么,还是置之不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么?如果奇瑞一开始便主动与车主协商、鉴定,恐怕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像如今般恶劣。
由这个事件便可看出此经销商内部管理混乱,各级互相推委,谁也不肯露面,与消费者的矛盾也在逐渐激化。
曾几何时,4S店在中国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装修富丽堂皇,服务面面俱到,不但让消费者由衷体验到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也确实为各大厂商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可是近年来,4S店的负面报道屡遭曝光,层出不穷,消费者对4S店的维修态度、质量、水平等问题的投诉也显著上升,这些经销商们在埋怨消费者要求太高时,也不妨考虑一下自身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