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重点初中停止招生,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今年四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时间整个江城那是街谈巷议,各种心态的评述其实都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最有话语权的当属那些御用文人了,作为市委机关报的《芜湖日报》对该《意见》大力宣传那是非常正常的,可自称走市场道路、以娱乐大众为宗旨的《大江晚报》也是“好”文叠出。更为奇怪的是,网络上对该《意见》的评价也出现了少有的一边倒,和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争论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建了自己的博客真好,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了。否则,对该《意见》有不同看法的文章,怕是只能独自欣赏了。下面,我就对该《意见》提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去年,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凤鸣实验小学建成招生,该校总投资超过了2000万元,而三县仍需要通过募集资金来建若干所希望小学,建一所希望小学的资金也就是25万元,仅相当于凤鸣试验小学的八十分之一,这其中的差异才是最大的不均衡;

第二,让教学质量最好的三所重点中学停止招生,和该《意见》出台半年前市委提出的“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精神相悖,三所重点中学停止招生了,可相对冒尖的二十九中、二十七中和那些不被学生和家长看好的学校是不是又会形成新的不均衡呢?我们总不能让未来有可能冒尖后二十九中、二十七中也停止招生吧?

第三,三所“重点中学”初中停止招生对解决我市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效果甚微,其理由有三:一是从资金来源看,取消三所重点初中,其他初中部并不能多收学费,因而并不能带来更多对全市基础教育资金的支持。如果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将三所“重点中学”初中部真正民营化,将改制得到的资金全部用于其他基础教育,这样全市的基础教育资源就会更多;二是从师资的配置上看,用人机制对教学资源起着最为关键的维护或破坏作用,僵化的用人机制是制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浪费教育资源的罪魁祸首;三是从生源状况看,优秀的学生加入二流中学虽然对提升二流中学的眼前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不利于该类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同处一室的同学也不会有多少带动的作用。

我提倡分类教学。如果小学毕业生中成绩很差的学生,和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学,由于老师需要兼顾所有的学生(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做得到),必然会导致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所教内容不感兴趣而浪费上课时间甚至厌学,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因为还是无法听懂,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该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已经20年了,可该法律规定的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还没落到实处,我们在大声呼吁全国人大加大监督力度,尽快落实该法现有内容的同时,也有充分的理由呼吁全国人大修改这部过时的法律。

此外,我们应该反省造成社会对重点中学招生意见较多的深层次原因,我们的特权阶层在这里究竟扮演了什么样不光彩的角色?

第四,在上大学需要通过考试入门的今天,才有了学生选择重点高中学习的需求;那么上重点高中的需求就必然会导致在初中阶段追求上一流学校的愿望。既然上高中、上大学阶段需要竞争已经被广大百姓所普遍接受,可为什么通过考试竞争上重点初中就不能被接受呢?我不知道这几个不同的升学阶段存在着什么样本质的区别从而导致入学条件的政策差异?

第五,纵观过去的几年,初中升学制度是一年一个样,甚至出现了博彩式的摇号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严肃的教育制度的极大讽刺,学生在摇号中过早地学到了投机性,有权一族可以给亲朋好友在制度以外给予照顾,可普通家长们永远都不知道游戏规则,这些除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阴影外,就公正性原则问题,也在社会上对政府的威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的搞法会坚持多久?

本人认为,通过考试入学是目前最为公正的竞争方式。

注:原文因其他原因被删除,该文为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