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成本调查
“你这个东西多少钱生产出来的?”
“干吗要问这个?”
“我好帮它确定一个交易价格呀。”
这可不是理想国里的一个故事,而是我们国家发改委当下正在作的事情。前段时间他们下发了一个《关于开展药品成本价格调查的通知》,要求以各省、市为单位,组织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填报药品成本和价格调查表。主要目的就是“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的成本、价格,便于及时制定调整政府定价。”
这让我想起了我读书时候的事。当时我们读书国家是要发生活补贴的,补贴分甲乙丙三等,家庭最困难的甲等,困难的乙等,一般的丙等,当然学校是无法一一去核实每个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的,只有交给学生们自己去报,结果全班同学中很多人家里都有残疾人要抚养,很多人人家里都是惨兮兮的,害得我们那些没有写上这一条的好多人都直骂娘,只得暗暗的怪自己不长脑子。实践告诉我们,真实情况也许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编故事的本领。
但愿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比当年的我们更高的道德素养,能够真正顶住利益的诱惑,将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完全改写。我相信大家的道德良心。
好了,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是,成本与价格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印象中,我去商店买东西从不问别人能够赚多少钱,尽管我有时也会嫉妒别人赚得太多,但真正买的时候我好像完全忘记这一切,只管这个东西是不是我所需要的,值不值这个价钱。也就是说,我才不管他是多少钱拿来的呢,也许100元,也许50元,只要我认为花80元值得,我就会掏80元。就国家发改委现在正在调查的药品来说吧,如果一种药品厂家是花100元生产出来的,可如果其效果(当然也要考虑安全)还不如另外一个10元生产出来的药品,那我凭什么非要给它更高的价钱呢?反之,10元生产出来的药品能够帮我解决问题,我又为什么只能给他更低的价格?
哦,也许我忘了,他们也知道完全按所谓的社会平均成本来制订价格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他们有说,“价格制定会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发展政策、药品临床价值和市场供求状况等”,“适当提高临床必需的廉价药品价格”,“对不同价格的药品实行差别加价政策”,按仿制顺序实行差别定价。
但这种修修补补有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社会平均成本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发展政策、药品临床价值和市场供求状况等,这里哪一个东西你能将他量化?
但愿我们的发改委工作人员都是神仙!
在我准备将这篇文章重新发到《价值中国》的时候,有关部门有开始了房地产成本调查,意在澄清地价不是高房价的原因。可即使土地成本占了房价很高的一部分,你又怎么能证明哪个事原因,哪个是结果呢?
不知道这些官员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也许是笔者我太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