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中俄跨界河流污染事件处置


  新闻背景:

  6月3~4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境保护合作分委会(以下简称环保合作分委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 周生贤首先代表中方代表团和中国环境保护部对特鲁特涅夫部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环保合作分委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以来,双方不断加强协调,深化合作,各工作组和专家组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结果和各自独立监测结果均表明跨界水体水质有较大改善,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络机制得以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俄环保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

   事件处置始末

  2008年7月8日,国家环保部接到接到我驻俄州总领馆的明文电传,主要内容:俄方发现黑龙江段面有一3公里长600米宽的油状漂浮物(预计为油类制品),俄方没有理由认为来自中方。国家环保局主要领导立即作出了阅示,要求监察局积极调度,进行处置。

  2008年7月9日14:00 中石油安全环保研究院接到安全环保部的通知,通报黑龙江污染的有关情况,并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指派一名专家(陈义龙)协助现场技术指导工作。

  2008年7月9日 16:40,陈义龙与国家环保部应急中心的卓康荣、和李丹两同志汇合,于19:20飞抵哈尔滨,与黑龙江省环境监测站的宋南城站长一同连夜驱车7小时,于10日凌晨3:00赶到黑龙江嘉荫县段。

  2008年7月10日凌晨,现场技术人员通过对江面的初步勘察和现场取样检测结果分析后,立即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会议期间陈义龙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在目前污染物未定性的情况下,建议采取“内紧外松”的原则,在制定检测技术和处置方案时,应不明污染物视为化学品对待。

  2、迅速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判明污染物的种类。

  3、鉴于目前河流的污染面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情况下,建议立即成立现场工作机构,并要求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

  4、建议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进一步判定污染面的范围,移动速度,以便准确跟踪污染带的具体位置,为下游防控提供依据。

  5、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做好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的布点监测工作,信息互通。

  现场工作组采纳了这些建议,形成了初步意见并及时向国家环保部通报了现场的相关情况。

  2008年7月10日上午,现场工作组跟随采样船到江面进行观察,发现了块状的油状漂浮物,按照陈义龙提出的展开脱脂纱布拖动收集河面污染物进行分析的技术方案,成功采集到了污染物样品,当天上午,黑龙江环境监测站利用便携式傅立叶红外不明物质分析仪对收集的样品进行反复验证分析,90%的相似度表明该污染物为氯代乙醛,工作组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国家环保部进行了汇报,并要求黑龙江环保主管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对污染物作进一步鉴定。12:30 ,现场工作组通过对现场连续检测数据分析后认为,污染物的主峰已经移出嘉荫县监测断面,并作出了向下游萝北县跟踪的决定。

  2008年7月10日下午13:00,现场工作组顺江而下,于18:00抵达萝北,如此同时,国家环保部根据现场工作组的建议协调黑龙江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以环保厅富亚峰副厅长为前线总指挥的现场应急指挥部。当日下午,李克强副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我方积极应对此次突发情况,国家环保部监察局长紧急约见俄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表明中方的立场和对此事件的关注。鹤岗市环保局及萝北县环保局继续按照控制断面的监测方案,每隔2小时采样一次,密切监控浓度变化。

  2008年7月11日凌晨,现场指挥部接到黑龙江环保厅应急办的指示,对萝北境内的油状漂浮污染物进行处置,为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国境紧张气氛,县政府组织了当地驻军30名士兵着便衣,租用两条游艇,进行污染物的打捞。时至14:30,监测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18:00,现场指挥部获悉黑龙江省厅转发的俄方明文电传内容,俄方已经明确污染源来自俄境内的支流莫干河,污染物为油类,并正积极组织船只进行围栏。19:00现场指挥部遵照黑龙江省应急办的安排,按照环保部周生贤部长的指示,决定移师到下游同江市继续进行拦截。

  2008年7月12日上午,俄方通过外交途径通知我方,决定动用直升飞机对江面的污染情况进行巡查,现场指挥部按照国家环保部和黑龙江省环保厅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了规模更大的打捞行动,动用5艘游艇,组织30多人,持续2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