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丛林的出路何在?


 

 

管理丛林的出路何在?

 

胡湘女

 

一、为什么众多企业“坐堂”的是经济学家,而非管理学家?

当今社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外众多企业和政府部门养着堪称为精英的首席经济学家,而很少听说过首席管理学家。“坐堂看病的不是医生,竟然是秀才”!企业管理为什么离不开经济学?管理学与经济学之间到底有何联系?

管理学不是经济学,诚然如此。只要看看美国权威的初级版《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和《管理学》教科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两者的天然鸿沟不待自言。

比如,二者有很多鲜明的区别:经济学往往是一种“庖丁解牛”或“只管树木、树叶,不管森林”的研究思路,管理学是一种“通盘谋划”或“事无巨细的诸葛亮式”的研究思路;经济学是“经济人”的思维,管理学是“社会人”的思维;经济学的明的或暗的假设条件非常多,思考和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是要把很多影响因素通通“静止化”,仅仅考虑一个或几个条件的变化对所研究的主题的影响后果,这就是”模型化“的过程,对宏观问题如此,对微观问题更甚;管理学的经典教材都说,管理基本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政府、企业、学校、教堂、军队和监狱都行,它考虑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时,是把所有相关因素(只要当事人智力所及处)都想到的,假设条件一般很少,然后常常把这些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赋予权重,研究各个因素及其整体组合对主题的影响后果,再在此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寻求解决之道。波特的竞争战略在美国管理学界是经典,其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几乎全部都涉及到了,但是对于经济学界就是大杂货,就是“中药铺”;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和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经典,但对于管理学界和企业家如何进行产品具体定价、进行具体项目的投资决策就几乎不着边际了。

不过,管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却是天然密切的: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的“上台阶”就必需放松假设条件,就必需将原来管理学研究的问题精确化、模型化(这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线性规划);管理学要从经验化、模糊化上升为拥有自身的整体理论系统的科学,就必需借助经济学的工具构造数学化的理论模型,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导,而不能再一味地扮演“万金油”的角色了。因此,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二者结合的道路是风光无限的!

 

二、管理理论“身陷丛林”源于实践不同,经历各异!

1961年,学者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中,提出了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1980年,他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又补充了五种学派。2005年,韦里克在《管理学:全球视角》第11版中,将管理学派分为13大类。可见,时至今日,管理理论不仅没有走出丛林状态,甚至有愈加严重的趋势,企业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竞争能力和虚拟组织管理等理论仍在不断推陈出新,管理理论丛林仍将四处蔓延……

为什么经济学的发展始终有一个“主流”,众多溪流都汇入“长江”,而管理学却“身陷丛林”,以致于无数管理者手足无措?管理理论的丛林流派纷呈,难免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一些管理者迷失了方向,今天甲理论时髦就推崇甲理论,明天乙理论被热炒就改用乙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的“追星族”。长此以往,企业管理将无所适从,业务经营将“杂草丛生”。为此,管理者需要睁开慧眼,适当“扬弃”,因为普天之下,从来都没有绝对真理;因为各种管理理论众说纷纭甚至“打架”,是源于提出理论的人的经历彼此不同,产生理论的社会环境相差悬殊,先于理论而行的实践因人而异。

当代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在《新现实》(The New Realities)中一如既往地强调“实践先行”,认为理论的作用是将已经被证明的实践构建为体系,是将零星的事实和特例,转化为规则和系统。可见理论是在实践的变中寻求不变的原则,在短暂中寻找永恒。从欧几里德几何到非欧几何,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屈原的天问到现代天文物理学,无不显示出理论的巨大力量。然而,无论何种理论,都在实践中感悟提高的。于是乎,形形色色的感悟甚至顿悟,成就了风景秀丽的管理理论丛林。丛林有没有尽头?何处是尽头?依然是无法回答的猜想。所以,歌德的“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名言一语中的。

 

三、揭示企业管理的谜底离不开经济学的理性思维!

既然管理理论丛林造成了过多的理论之间存在不协调和相互矛盾,而管理的实践又时不我待。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复杂、变革、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管理的范畴远远超出了早期几大职能、几条原则的禁锢,比如知识管理、社会资本、科层制、委托代理、相关利益者、战略联盟、核心竞争力、企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学习型组织、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执行力、社会责任、顾客营销模式、网络营销、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创业管理、研究与开发、风险管理、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传统产业高科技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虚拟组织、电子商务、供应链和投融资方式等等。企业管理的“百科”无处不是“迷宫”。

如果只是随波逐流,被动地充当实践的“镜子”,无论管理者,还是学者,都永远无法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迷失在无边无际的丛林……

怎么办?

走出迷宫,揭示企业管理的谜底离不开经济学的理性思维!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也是人来管理的,企业在社会上也是法人,本质上就是“经济人”。我们不否认其他学科对企业以及人性作出的诸如“社会人”、“伦理人”等等假设。但是对于企业管理而言,“经济人”不是假设,而是“公理”。众所周知,经济学一切理论大厦的根基就在于这条“经济人”公理。同样,没有这条“经济人”公理,企业管理的“百科”体系包括古典企业的成本、生产和营销理论和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激励和信息博弈等理论,都无从解释。“经济人”公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在于:不能用证伪,而要用归纳法,要用统计学的的概率分布和普查,至少也是抽样调查法。

诚然,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确实存在雷锋、孔繁森式的人物,外国也有普渡众生的耶苏式的捐躯者。如果从方法论上看,用“证伪”的观点:只要芸芸众生中,找到一个舍生取义的人,那么确实“经济人”公理就能够被推翻。所幸的是,企业是人而非机器来管理的,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企业管理就永远不能进化成为一门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推演的“自然科学”。此外,即使是自然科学,原有的公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大家看看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企业管理决不能因为有几个人“舍生取义”或“大公无私”,就否定大部分人“见钱眼开”,就否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就是无数“经济人”讨价还价和妥协的结果!这也是斯密思想的本质。简言之,“经济人”不是假设,而是“公理”,是符合无数经济现象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大数定律”!

从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入手,从“最坏处”防范,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进化。因为把最大的风险因素都想到了,只要采取行动,就是帕累托改善,就是社会进步。历代中国农民起义历史的悲哀就在于“均贫富”的理想太动听了,到头来还是“皇帝轮流当”!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企业管理,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游戏规则”及其确实执行下,一个“自私自利者”甚至性恶者或“坏人”行为的结果是社会(或企业)进步和人民(或员工)安居乐业;相反,在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游戏规则”及其确实执行下,一个“大公无私者”甚至性善者或“好人”行为的结果往往是社会(或企业)倒退和人民的无家可归(或员工的无所事事)。所以,在特定的“游戏规则”的社会(或企业)环境下,“好人办坏事”和“坏人办好事”也就成为某个社会经济运行(或企业经营)的“常态”了。

真正的经济学理性思维是以价格(包括利率、工资和地租等)为中心,以选择、个人理性、机会成本、分工、最大化、信息不对称和面向未来的决策等为基本前提来研究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比如,对于家庭、婚姻,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也是别出心裁从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范式来阐述因果的;近几十年来,对于黄赌毒、甚至腐败以及政府选举等非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是脱离不了其一贯的研究路径。同样地,企业管理的“百科”需要经济学理性思维来引导。

 

四、中国管理的前景风光无限:巨大市场必将诞生一大批享誉全球、富可敌国的“钢铁大王”、“汽车大王”、“电信大王”和“互联网大王”

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中国2008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300670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三。目前,中国有1600家上市公司,4200多万户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据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如此众多的企业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实践,如果有始终如一的理性思维来引导,有前人栽树的管理经验来分享,假以时日,未来中华大地必将诞生出一大批享誉全球、富可敌国的“钢铁大王”、“汽车大王”、“电信大王”和“互联网大王”等跨国公司。

其一,“从干中学”。正是有独立思维、独立人格的无数企业家的“分立的知识”和无数的管理“试错”行为,保证了中华民族在市场经济中不会出现“大错”。

其二,“知行合一”。“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那些有抱负的企业家和有志于创业的人,可以取“拿来主义”。

其三,开启管理智慧之门。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一个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主人公是如何凭借智慧从一个流氓无产者成长为将军的!古罗马卓越的军事统帅斯巴达克也曾经真实上演了一幕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戏剧。同样地,当今中国4200多万企业中,有多少出身草根的经理是“聪明能干的奴隶”,必然也有机会成为产业巨头的。无数的管理者既需要分享他人管理企业的成败经验教训,更需要理性思维来分析自己企业存在的问题。

    其四,走向企业成功之道。“中国崛起”离不开优秀企业家的管理,这是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