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现象不值得忧虑


“富不过三代”现象不值得忧虑

丁启阵

 

    《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95%中国民营企业家富不过三代,子女教育存失误》,为多家网站所转载。有朋友建议我看一看,看完之后,最好能谈谈感想。

    刚才,诸事完毕之后,找到文章看了一遍。说实话,没有多少感想。因为,“富不过三代”并非当今中国独有的现象,这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文章中也说了,写过《保富法》的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注意到,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家业没有全败,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普遍存在“穷孙子”现象。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就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该文作者忧心忡忡,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

    我认为,这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首先,忧虑是没有用的。财富之能否代代相传,不单纯取决于子女是否具有优良品质,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变迁,财经风波,有关财产继承的法律制度,都会影响财富的继承。其次,财富流转对社会而言并非坏事。财富的不停流转,等于给了所有肯努力的人拥有财富的机会。如果财富总是被一部分人所垄断,其他人只能代代受穷,永远看不到希望,那样才糟糕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财富总量是有定数的。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有人破财,就会有人发财,有人败家,就会有人发家。一部分人破财、败家,整个民族、国家、人类并未蒙受什么物质损失。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尼有位华侨,胼手胝足勤劳致富,终于成为拥有国际化集团公司的大富豪。大富豪有感于自己文化教育的先天不足,管理现代企业力不从心,于是将唯一的儿子从小就送到英国接受西方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教育。这儿子也相当争气,在学校一直表现优异。可是,在获得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他那近乎文盲的父亲正准备将家族企业管理大权移交给他的时候,他却因为跟一个日本女孩恋爱失败,自杀了!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两个道理:财富的获得、扩大和维护很难预先计划,事先安排;在爱情、生命面前,巨额财富是可以弃如敝屣的。 

    财富的流转,从来就是吊诡难测的。

    关于财富,我认为最值得提倡的,不是守护、继承,而是创造,是奉献。守护财富,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不过是“守财奴”;创造财富,奉献财富,却能真正受到他人的尊敬,乃至流芳百世,享受无上的光荣。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遗嘱里的话“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卡内基、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富豪热衷慈善事业、慷慨奉献的举动,都是人类善美精神在闪光,令人景仰。

    不唱高调,从个体家庭利益角度出发,也没有必要把财富的守护、继承看得过高过重。道理很简单,财富不等于幸福。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到的,例如健康、友情和爱情。我认为,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的一种说法,比起努力打破“富不过三代”规律来要可行、重要得多。那就是,许多人家大门上都贴过的一副对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比起财富来,继承优良品德,不断加强文化修养,要切实得多,要重要得多。

                                                                200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