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不仅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参考的需要,也是其最起码的职责要求,与此同时,也关系到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等多个方面。但是,客观地说,A股市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还需实现质的提高。
日前,深交所一年一度的信息披露考评工作已经结束。结果表明,深市主板共有486家上市公司接受考评,合格率达到96.50%,优秀的46家,良好的258家,及格的165家,17家不及格,不及格公司数量比2007年度的22家下降23%。与上一年度相比,深市主板公司2008年度信息披露工作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中小板有273家接受考核,合格率达到99.27%,优秀的34家,良好的196家公司,及格的41家公司,不合格的2家仅占总数的0.73%。
整体而言,深市去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是进步了,但却不能掩盖其中的瑕疵。在深市主板17家考评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中,10家为披“星”戴“帽”公司,像*ST深泰、*ST大通、*ST本实、S*ST生化、*ST联油、*ST欣龙等均“金榜题名”,而像吉林制药这样遭遇广泛质疑的问题公司同样名列其中。并且,像吉林制药等公司还因为信息披露不规范而被深交所公开谴责。
深市中小板考评不及格的2家公司分别是*ST琼花和*ST张铜。这两家不及格公司的“特点”同样突出。中小板还未挂牌之前,深交所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将中小板打造为“诚信板”,但“新八股”之一的*ST琼花(上市名称江苏琼花)在中小板挂牌的第十一个交易日就曝出隐瞒国债投资的丑闻。不仅如此,自2006年3月起,前董事长、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于在青利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公章,违规为其本人、公司控股股东等关联方多次提供担保,累计违规提供担保13792.5万元。为此,深交所对江苏琼花及其控股股东琼花集团,包括于在青本人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并公开认定于在青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ST张铜2006年10月份上市,2007年即出现亏损,去年全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同样都是负数,并且去年还产生巨亏。
因此,这些上市公司考评不及格,并非没有原因,问题无疑出在其公司治理上。深交所表示,将对考核结果较差公司的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人员进行专题的后续培训,督促公司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后续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仅仅只以培训来解决显然还远远不够。
当初隐瞒国债投资丑闻的*ST琼花为什么能够“冠冕堂皇”地混迹于证券市场?*ST张铜为什么上市之前每年盈利,而上市后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荐人没有做到勤勉尽责,发审委相关人员也没有把好关,这才是导致中小板两公司上榜的真正原因。因此,要避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不及格的现象频频发生,把好入市关,当好“守门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提升其公司治理水平,实施严厉的监管与处罚措施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手段。像目前普遍遭遇质疑的“隔靴搔痒”式的谴责、罚款,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不具备解决问题的实质。事实上,正是由于制度建设更加完善、监管更加严格,去年深市的信息披露才有了一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