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中国)——大陆循环与清洁生产的标杆(下)


 

金光集团APP1992年来到中国,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躬行实践林浆纸一体化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植树造林及制浆造纸的绿色大循环和废纸回收还原再生的小循环,把污染严重的传统浆纸业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的新型绿色环保产业。其全部过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植树造林、制浆造纸等经济活动,把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其全部经济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循环经济三原则与三层次在林浆纸一体化过程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国环境友好企业”是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企业的环保类最高荣誉,迄今为止,造纸企业获此殊荣的仅有5家,而APP(中国)就占了两家,分别是金东纸业和宁波中华纸业。造纸工业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是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中国造纸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污染严重,2007年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的19.25%和34.74%,造纸业在中国几乎走上了与保护环境相反的对立面。可以说APP改变甚至根治了中国传统造纸业白沫喷涌、黑水横流“污染老大”形象,摘掉中国造纸业“白纸黑水”的污染帽子,竖起了中国造纸业清洁生产的一根标杆,促成了中国造纸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革新,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许多的科技创新。

要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必须有创新科技的支撑,可以说没有创新科技就没有循环经济。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创新科技的投入、研发与应用主体必须和应该是企业。我国多年来科技创新一直搞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需要政府投入,可是政府没有那么多投入,所以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笔者研究APP(中国),就发现它做到了这点,大力投资于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真正成了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这是中国大陆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的。今年324日,国家林业局官员在考察海南省临高县速生丰产浆纸林基地时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APP中国在此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作为一个高度科学化、信息化的超高效率的现代集团公司,APP(中国)不仅在生产和环保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它在发展人工林方面也有许多科技创新,在推进组培育苗、建设现代化苗木科研基地、科技生态营林以及人工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努力,并且很成功。一是继续加大现代造林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建设并强化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林木研发中心及其辐射功能,帮助中国现代造林及育苗技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二是一如既往采用现代先进造林技术,在政府批准的规划区内营造政府许可的人工林,努力提高单位面积林木生长量,以满足中国造纸业日益增长的木浆原料需求。三是对成熟人工林进行科学分期轮伐,每年采伐成熟人工林林木的1/6并立即重植或萌芽更新,保持5/6以上的人工林绿地面积,以维护生态平衡。APP中国)在业内率先开展ISO14001认证和PEFC认证,可以说APP(中国)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上的科技创新投入,正在改变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牺牲资源、牺牲环境这个不好的形象。

APP(中国)是一个自觉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2008627日,在中国林产业协会林纸分会举办的“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绿色承诺”大会上,APP中国)第一个以企业公民身份在林浆纸领域向政府和社会作出绿色承诺,承诺内容重点涵盖了可持续营林实践、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和支持社区建设等方面。与会代表APP中国的“绿色承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对制定我国造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诺言实践和理念倡导,APP(中国)深信:不久的将来,所有企业和个人都会携手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和美好自然的生活环境。

造纸业做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不容易,因为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要做到这个投入,必须以规模经济作为支撑。20087月,APP(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黄志源先生荣获RISI《国际浆与纸》杂志“2008全球纸浆业最具影响力人物”并名列第一,RISI对黄志源的评价是:“在过去30年中,他将企业从一间印度尼西亚的造纸厂发展成为世界第三的造纸集团。”世界第三的造纸集团,这就是规模!作为印尼最大财团之一的金光集团(Sinar Mas Group),拥有数百家法人公司和15万名员工,资产200多亿美元;作为金光集团核心企业的APP(中国),拥有3万多名员工、20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及20余家林场,资产约700亿元人民币,年加工能力达到715万吨——这就是规模效益的基础。制浆造纸的清洁生产工艺是以集约经营为前提的,规模经济在制浆造纸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没有规模生产、规模效益,就不可能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持续和巨大投入。APP(中国)金东纸业是中国最大的造纸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单一铜版纸生产企业;宁波中华纸业是中国最大的工业用纸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的造纸企业;金华盛是中国最大的无碳复写纸生产企业;金红叶是亚洲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海南金海是中国最大的制浆企业;亚龙是中国最大的纸制品加工企业。其中海南金海浆纸厂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进行治理就投入了24亿多人民币,如果没有规模经济,这些投入就会造成浪费,就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而难以维持。因此APP(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循环经济和科技创新必须以大企业和企业群作为支撑,才能成功运作起来。

从浆纸生产的外部经济这个角度讲,APP中国最厉害的是什么?是它以人工造林的速生丰产林作为浆纸生产的可再生资源,一方面绿化环境、改善生态,同时在企业内部成功实现纵向和上下游产业的林浆纸一体化”生产。林浆纸一体化是目前造纸行业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可持续经营的循环经济,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浆纸一体化,拿“龙”来打一个比方——造林是龙头,制浆是龙身,造纸是龙尾——这就是林浆纸“一条龙”企业的一体化。APP国将营林、制浆、造纸三个有内在联系的独立产业有机整合,使低附加值林业与高端纸产品加工形成整体,通过规模化生产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环保水平,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对社会和环境回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原料林建设,既提高了商品用材林单位产量和区域森林覆盖率,又增加了区域内的木材供给量,而且商品用材人工林的发展,还间接实现了对天然林的保护,兼顾了森林生态效益,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双赢。APP认为,只要多种一棵人工林木,人类就必然会少砍一棵天然林木;唯有大力推行人工林建设,才能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护日渐减少的天然林。作为绿色纸业的代表,APP(中国)先种树后用材,有系统地进行森林再造,始终将植树造林与环境保护视作企业生产运作流程的一部分。截至200712月,APP(中国)已在大陆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先后在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10个省及自治区造林500多万亩,在环保方面除了大面积保持水土、优化气候之外,对生态建设的贡献还有:总碳储量为648万吨,年吸收二氧化碳796万吨,平均每年固碳217万吨,年均氧气释放量约579万吨。造林投资周期长,造林工作做得好,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由于造林投资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同时面临农村复杂的社会环境,国内许多大型造纸企业都不愿从事林业基地建设,导致我国造纸工业原料紧缺,要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需求。由于APP(中国)具有规模效益,它能够做到以纸产品的销售收入反哺人工林场,真正实现“以纸养林”的目标,并完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的绿色大循环。因此从外部经济角度讲,APP(中国)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通过数十亿、上百亿元的长期投入,做到自建林业基地,实现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人们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但APP(中国)却通过科技创新和规模经济、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速生丰产浆纸林作为浆纸生产的可再生资源,在企业内部成功实现了纵向和上下游产业的林浆纸一体化”生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整合成一条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链;而企业的规模效益又有力支持了浆纸林基地建设,从而达成真正的良性循环,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范本和中国现代造纸业的标杆。APP(中国)之所以在环保方面达到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指导生产和管理,这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思维无法做到的。APP(中国)的“范本”和“标杆”作用,对循环经济发展和国家造纸业振兴规划的意义非同凡响,其实例证明,改造和革命的经济学完全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发展环境。

APP在中国长达17年的生产运作中,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力度之大在国内史无前例,而且全球罕见。本着永续经营的理念,APP(中国)一向重视企业与社会和环境的特定关系,努力保护自然,善尽社会责任。在植树造林的同时,APP(中国)大力加强工厂环保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44亿元环保资金,使原来在国人心中“脏、黑、旧”的浆纸厂变为“无烟工厂”、“无尘工厂”、“花园工厂”APP(中国)致力于将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生产和经营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都是积极有利的。目前,APP(中国)已投产的10余家纸厂和5家林场,均已通过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为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一流的林浆纸一条龙企业,APP致力于实施人工林培育项目,将绿色纸业观念引入中国,为中国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珉200966日)

APP中国——大陆循环与清洁生产的标杆(上):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6/8/17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