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型大学的精神02
二是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总趋势之一是既在单一学科领域不断深入,又在多个学科领域综合交叉。这种趋势,一方面使得某些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往往不得不集中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内以便不断向下深掘。另一方面则又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因为现实的客观世界并不是由于学科的日益细化而分割成的那幅给人以支离破碎印象的图画,要全面、真实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同时,许多知识的新的生长点也往往是在那些学科相交叉。结合和融会的领域,正如普利高津所说:‘俄们的时代是以多种概念和方法的相互冲击与汇合为特征的时代,这些概念和方法在经历了过去完全隔离的道路以后突然间彼此遭遇在一起,产生了蔚为壮观的进展。”
正由于此,“有创造的或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即如古人所云“功夫在诗外”。而有时他们能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领域反而并非他们原来固守的专业领域,而是他们无意涉及的领域,也正如俗话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反过来,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往往会在对知识的把握上围于一种“见木不见林”的片面性,久而久之,便导致其思想由偏执而僵化,由僵化而愚钝。对这一点,有的学者也已经作过论述:“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科学研究工作者如不培养广泛的兴趣,其知识面可能越来越狭窄,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见林比见树更重要。”
而目前我们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常常听到一种尖锐的批评:“博士不博”。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恐怕最重要的还要归咎于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当然,要进一步追究,与目前高中的分科教学也不无关联。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专业对口,以致一方面专业划分得很细,另一方面必修课又限得很死,学生一旦进了一个专业的门,便一锤定音,既无更换专业的可能,也无选择课程的自由,学来学去总是在一个专业的若干门课程上,学生的知识面焉能不狭窄?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转变,比如,拓宽了专业面,实施了学分制,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并推行了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等。但这些改革措施尚远未到位,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还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学生或者没有较多的自由来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因而在解决所培养人才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我们还并没有取得根本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