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我也能做( 09台湾行之11)


   “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珍•古道尔博士

    沿着沙脊的窄山道西南行,峡谷绝壁。

    时而杉树林、时而开阔草坡,时而穿行顽强生长的箭竹丛,鸟儿鸣脆,山风徐徐。

    放眼漫山杜鹃花,感叹一句“生命之花的绽放”。

    感叹似乎触动了领队C.某根心弦,一路叨念“生命之花的绽放……”

    前面369山庄,突击大雪山顶峰前的宿营地。

    C.告诉大陆的登山客,在369山庄可以见到纪荣宗老先生,一位高山保育志愿者,“纪先生家族是台中地区的世家,很有名望,连续担任了台中30年的山岳协会会长,喜欢登山,喜欢大自然,辞去会长后自愿到雪霸公园做志愿者,68岁的年纪啦……”

    “纪先生~~~”C.扯开嗓门。

    “哎~~~”

    “你们很幸运,碰上了。”

    入口369山庄一侧是一间环保厕所。

    厕所门口站着一位黑汉子,手里拿着修理工具,微笑着:“小便器下水管不通畅,需要修整一下。”古铜色皮肤,精瘦,腰杆挺直,一顶屋檐军绿线帽,红条格子衬衫上套一件油腻灰马甲,像一位体壮的山里伐木工,怎也想不到会是台中有钱的世族族长,一位热心环保的高山保育志愿者。

    寒暄之后,纪先生欣然加入我们的队伍,向顶峰冲击。纪先生携了一个大塑料袋子,一把令人艳羡的木柄登山镐。

    老者边聊天边途拾捡登山客扔下的不能降解的垃圾……

    一片缓坡上,刚冒出一层嫩黄的草丫,枯焦的树干,碳黑的焦土……

    纪先生:“六个月前,一位登山者受伤,指引前来营救的直升机点起烟火信号,引起山火。好在山火没有继续蔓延,要是黑森林点燃了,那就损失大了。失火第二天我就赶到现场,组织NGO参与灾后整治,现在还没有清理完山火造成的垃圾……”

    NGO对海峡对岸的大陆来说,曾经是个陌生词汇,1995年北京举行“世界妇女大会”,NGO一词才被认识,这就是非政府组织(No-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国际上,NGO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80—90年代高速发展。目前,NGO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已经比肩政府和企业。它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在发达国家,无论哪类社会问题,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NGO组织。相对充沛、自由的资金支持,给了NGO适宜的发展环境。仅在美国,各种类型的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已经超过1万个。

    台湾曾经是一个接受世界NGO 援助的国家,但从90年代以后到今天,台湾的非政府组织已经从本土化进入到区域化,甚至於国际化。相比之下,大陆的环保NGO组织还在本土化的初级阶段。